个性与共性议论文

madl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madle”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个性与共性议论文(共1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个性与共性议论文

个性与共性议论文800字

近日,频繁的学生烫发,染发的现象,头发直,“天空”像鸡窝一样乱,但他们说这是个性,是独一无二的;越来越多的人在大街上穿着一个巨大的加宽松的裤子,运动鞋流里流气还伴随着外套,女士们,加上布,像一个小混混,但他们也说,这是个性的,它被称为所谓的酷帅……那一刻我做了一个组合,什么是真正的个性?

个性是留裸它表面上?个性化的时尚裸,什么是“真棒”,“酷”的代名词呢?不仅这些,但更重要的是固有的个性!

没有内在的个性,也显得华丽,甚至辉煌,只是空虚,是华而不实的。花瓶漂亮呢?事实上,空的。花生丑吧!里面是卓有成效的。固有的个性会让人觉得它真正的美丽

大多数的花是不漂亮,为什么人们称赞他们?因为他们展现自己的'真实个性。无根,其中有参天大树,枝叶繁茂。没有生根发芽,哪来的牡丹国色天香,桂花十里飘香,梅花傲雪红艳……因为他们的根根的个性会让美丽无处不在。

一个人的的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精神,持之以恒的质量个性意志,是草率的心灵……青睐,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许多名人并不漂亮,但持续时间。有多少人自称自己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它到底是恶名。像贝多芬,他没有良好的外观,甚至耳聋。但人们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因为他写了优美的音乐充满了艺术价值。像贝利,他不是一个人,有多少人让他疯狂,痴迷。只是因为他在球场上的矫健身姿,精湛的技艺。

让我说,叛徒,那些忠诚。他们种植的同种皮肤,鸡同鸭讲,有一般的外观。为什么在世界上能让人对他们的态度是不同的,其他人,谁所有的赞美前者唾骂。由于他们不同的性格,一个自私,名利;的缘故,不遗余力。他们的个性就是一切。

不是伤心惆怅叹息为自己的外表。内在个性才是真正的美。

翅膀,将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了。

篇2:个性与共性作文

在宇宙中看地球,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就如同尘埃一样,看不出有什么分别,把镜头拉近,在地球的一个角落,有这样一位王太太。

这天,和往常一样,王太太在家里看报纸。她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人要追求个性,要与众不同》。这个题目使王太太产生“兴趣”。“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果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一个样子,那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质量可言。”这一点,王太太是同意的。“……看看自己的周围吧,你的生活与他的没什么分别,上班,下班,做饭,带孩子,是该改变的时候了……”王太太开始变得激动也觉得的确是应该改变了。“所以,让我们追求个性,变得与众不同吧!”“与众不同”这一充满诱惑力的词使王太太一下子进入了亢奋状态,是的,她要变得与众不同。可她却不知道,在这天晚上,这座城市里,还有无数的人看到了这张报纸,发出同样的感慨。

王太太开始追求与众不同。有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钻戒的广告:“追求个性的你,值得拥有这独一无二的钻石戒指。”第二天,她买一枚这样的戒指,就因为那“独一无二”四个字。戴上新戒指,王太太兴奋地在街上走着,可是,她发现没人注意到她的与众不同,当她看她们的手时,她呆住了——街上的每一位女士都戴着那样的一枚“独一无二”的戒指。

经过换戒指的失败后,王太太决定要在文化上与众不同,她要学习一项高深的、别人都不懂的知识。在这个现代文明充斥着每一角落的城市,她选择了《周易》。从充满热情地翻开《周易》到心灰意冷地放弃,她一共只读了几页,那些晦涩的文字使她头昏脑涨茫然不知所云。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她开始急躁:只要别人的意见或建议我全不同意,那我就不是与众不同了吗?经过了几个月的实践,她的确“与众不同”了,可是她身边再也没有一个朋友。有一天,她恰巧路过隔壁,听见邻居的议论:“王太太变得不听别人的意见,真是受不了她。”

“这有什么,这样的人,哪都有,我见得多了。”“嗨,她会不会在闹更年期呀。”……听到这,王太太彻底崩溃了,她心中的“与众不同”的美梦也随之变得粉碎。

在地球上不同的角落,这样的“王太太”还有很多。把镜头拉回来,看地球上的芸芸众生,真的如尘埃一样,没什么分别。

篇3:个性与共性作文

没有个性的前工业化时代已经过去。

那个时代无疑是拒绝个性的。商品只有一种样式,服装只有一种颜色。电视只有一个频道……人们只有一种选择。你无论是身处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看到满街的橄榄绿,还是站在二三十年代的纽约帝国大厦的顶层,只觅见一片灰色的火柴盒状的建筑,你难道不感到一点单调,不感到眼皮的发沉,恹恹欲睡?

“我就是我,没有复制品”这句响亮的广告词为现今的后工业化个性时代,作了最好的注解。人们要求个性,生产个性化产品的新技术、新方法便立即满足了他们。一句话,这是一个人人都想追求,人人都有能力、有权利追求个性的鲜活生动的时代。

这个时代大多数平庸的人们,平庸的媒体异口同声地把追求个性等同于追求时尚,追求流行。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从语义(学)上说,个性即为不同于他人,亦有“独创”之义。那么,一件商品得到流行,购买者趋之若鹜,他们买到它后,回到各自的小圈子里开始向各自的小圈子里的人展示。一番炫耀之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拥有了个性,产生了满足的快感。于是,一件可能已为成千上万的人购买的商品、一件同样的商品,成为了成千上万的人的个性的象征。每个人都夜郎自大般地认为自己有个性,与众不同,这是一种集体的虚伪。

这种“个性”就像稻草人,颇具“威力”,冠冕堂皇却无任何实际内容。不过,我们不妨还是来了解一下它的起源。其中一支便是美国苹果电脑公司的“神女”史蒂夫·乔布斯亲手策划的个人电脑。这款一改传统电脑笨重形象,具有圆润的外形,多种颜色的透明机壳的产品几年前出世后便引起了轰动:世界公认的最有个性的乔布斯和他最有个性的苹果公司为每一位消费者打造了个性电脑。我承认,确实很了不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过,先不论它是否对每一个人都有个性,单是后来者们(主要集中于电脑、信息业)的东施效颦就已经几乎磨平了这种个性的烙印。把产品白色的外壳去掉一块,让消费者选择一种名字好听的颜色的塑料片安上去,然后告诉他:“你真有个性”——精明的商家们仅以此为卖点以吸引消费者。而正是商家们无个性的模仿,才让个性在伪个性的海洋中一点点地淹死。

真正的个性是不甘于如此的,乔布斯用新款水晶宝石般的电脑向人们展示了个性的生命力。而平庸的个性却仍是稻草人——稻草人没有生命,而却被用作英雄死去后的替代品。

篇4:个性与共性作文

母亲说我是块有棱有角的水晶,打磨好了,定能绽放异样的光芒。哥却对我嗤之以鼻,常说我投胎时,哪位神仙准是打了瞌睡。每当这时,我都会毫不留情的重拳出击,我才不要让那所谓的规矩束缚住个性的翅膀。

哥说我连睡觉的样子都不像个女孩子。对于这一点,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不像样。且不说夏天一晚上我的身体能在床上转一圈,单说冬天我那脚丫子就总是“出轨”,这便给哥可乘之机。你不晓得他有多坏,居然用蜡烛烧我的脚心,我哪里还能睡得安稳。我“嗖”的坐了起来,大叫“着火了”,待到睁开眼,一看哥那“小人得志”的样子,我恨不得立马过去给他两个耳光。我穿好衣服,心里一遍遍重复:有仇不报非君子。谁料,“啪”我栽了个大跟头,哥居然设陷阱。我只觉得怒气从心头一下子飞达脑门。我拿起扫把摁住哥就狂打不止。不知是我用得劲太大了呢,还是那场面太惊人了,哥竟一点反抗也没有,只见那长长的分针走了好几个格,我才累得停住了手。哥说:“你的眼神像个杀手,没有一点女孩子的温柔!”

一天,一向“笑傲江湖”的哥哥竟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哥,咋了,让人给煮了?”“刚买的裤子让我给挂了!”“小菜一碟,瞧本姑娘的。”拿针,引线,打结,拿起裤子,熟练地缝了起来,三下五除二,搞定!哥像个领导似的点了点头:“到底是个女孩子。”

几天以后,哥神秘兮兮对我说:“小妮子,我是不会白受你恩惠的!”他故意拉长语调,“给——《暖春》。”我一拍哥的肩膀:“不错嘛,宝剑赠英雄。”……当我看到那可怜的小华哭着求着:“爷爷,爷爷,我不回去,我不想回去……”我的眼泪就开始在眼中打转儿。当懂事的小华被那狠心的婶娘弄得满手血时,我真恨不得替她包扎一下,给她吹吹那伤口。只听见小华却说:“不疼,真的不疼。”我的眼泪成了“连珠子”。哥一副瞧不起的模样:“瞧瞧,女孩子就是女孩子,这么多愁善感。”

我曾在日记中写道:每一个女孩子都犹如一抹美丽的彩虹,我更愿在那上面自由飞翔自由歌唱,尽情摆弄我的舞姿。彩虹固然美丽,而彩虹里的世界更需要绽放个性的光芒。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本姑娘今天对不住他老人家了,大胆改为“女子和而不同”——继承传统女子的美德,争做个性独特的你我。

篇5:关于共性与个性优秀作文

所谓共性,即指所表现的人或事所具有的概括性与必然性,体现为理性的,能够启发人们的联想。以上文为例,其共性大而言之表现在均为天真活泼、富有上进心的中学生;小而言之班长是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关系的典型,学习尖子是能努力兼顾智育与体育的代表。他们是当代中学生抑或当代某一性格群体中学生的缩影,犹如“窥一斑略知全豹”,或相对说“一叶落知天下秋”。俄国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作品要能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胸,只有所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等,能历历浮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能够各式各样地‘想象’ 它们,而以读者自己的经验、印象及知识底积蓄去补充和增补。”

只有写出共性,让人有“对号人座”的可能,才会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及其联想空间,引起共鸣。 所谓个性,即指所表现的人或事带有具体性与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人们的联想。再以上文为例,无论是班长,还是学习尖子,虽有鲜明的共性,能使人看到某一尖人的综合特征,从而“作者举一隅而读者以三隅反”;可由于人物又具有鲜明的个性,限制了联想,在一定角度来看,有了定位、定势、定形之固,具体落实在某一个班里,是一个有脾气,一个有钻劲的活生生的现实中人,进而避免了个体形象塑造里的抽象化与概念化的通病。

共性与个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个性中包含有共性;以之推导,具体中包含有概括、偶然中包含有必然、感性中包含有理性,逻辑涵盖明了。反之,也这样。例如,小而言之作为“典型”与“代表”之于大而言之天真活泼、富有上进心之形象是个性;之于某些中学生,又是共性。

河东河西,相对而言。典型的个性更真实、更鲜明、更普遍、更集中。 应该说,以简驭繁之浅谈与深议,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说的,切合于不同的标准,“繁”、“简”概念有特定语境意义,本身不能望文生义,同详写与略写、共性与个性,也不能简单地划以等号,有心者定能悉心而悟。质言之,浅谈之内涵,侧重于校园教学文体,旨在教育学生成为一个能写一般文章的合格者;深议之底蕴,侧重了社会普遍文体,旨在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拾级文学阶梯的跋涉者。 以简驭繁,其要义在于典型化问题,俊我们明白鲁迅先生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里说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定见过或听见过的缘由,但不会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见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再审视一下部编初中语文课本之课文《孔乙己》中的人物的由个别性而特殊性而普遍性的升华,便会知晓“登泰山而小齐鲁”的言外之意了。 以简驭繁能力,不但是文学修养的问题,而且也包括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思想敏锐程度。对于生活理解得越深越透,对于事物的敏感性越尖锐,他的艺术概括力量也就越大,作品思想意义也就越深。

迅翁假如没有对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环境的人木理解和敏锐感觉,假如没有对于孔乙己那类没落文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刻剖析,那他就绝不可能写出像(孔乙己》那样包含着巨大思想内容和典型意义的光辉的作品来。

篇6:室内设计注意(四)——个性与共性

个性与个性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任何一个作品中(包括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作品),都同时反映了个性和共性。个性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典型性,而共性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关于个性问题,恩格斯曾非常精辟地指出: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是“这一个”。“这一个”说明了作品的创作在表现上的“唯一性”,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作品,它只能适合于这一个特定的时间、地域、环境、人物,而离开了这些具体因素,作品所表达的语言就不适合于其他地方。无疑,作品应表现个性,当作品的个性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时,它就同时具有共性及普遍性。

对于个性与共性的理解,我想谈谈自己的两点看法:

1.设计的个性是作品的个性、唯一性,而不是表现个人的个性。现在很多室内设计师往往把设计只当作艺术品,表现自我意识,而不顾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倾向。刚毕业就想做出一鸣惊人的作品,大谈创造的个性。有些为了吸引人的眼球,作出一些怪诞的作品,我觉得这不是在做创新,而是在做鬼脸,想用一张不同的脸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以我之见,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虽然需要了解“个性”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但首先要了解设计的共性问题,如大量的技术规范、功能的基本要求、设计的普遍规律、正确的表现方法,特别是大众的审美情趣等。这是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不能越过这一问题来谈个性、谈创造。室内设计跟其他学科一样,都应该厚积薄发,对年轻人而言,先了解共性问题,后谈个性、谈创造,对成长来讲是有好处的。

2.相对于建筑、美术等学科来说,室内设计是个年青的学科,所以目前我们要大力提倡、鼓励并解决好基础教育问题,解决好审美中的共性问题。比如说如果连基本的人体工学知识都不知道,那家具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我们不是在画一张画,而是在生产一些供人们生产、生活、工作的产品,当这产品用都无法用,又何谈个性、创造?所以,只有掌握好了基础问题,了解共性,才有利于提高专业技术

篇7:共性与个性的哲学论文

共性与个性的哲学论文

摘要:自由始终是人类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每个人的个性彰显,能否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得到自由的标志。在哲学中,个性代表一个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只有尊重每个人的特殊性才能实现个人的真正发展,人才是自由的。

论文关键词:个性,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与个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从方法论上讲,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上把握,又要看到事物间的区别,尊重每个事物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认识矛盾、解决矛盾。

人类社会至始至终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阶级和利益集团会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这些都属于个性的问题。因为有了这样的千差万别,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社会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日趋减少,而人的需求却与日俱增,并且越来越多元化,在原有对有限资源争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多元化的追求,不管是对不同于传统生活方式的选择还是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新事物的产生必然对旧事物产生冲击,遭到旧事物旧势力的反抗,比如,我们很多时候无法分清舆论的好坏,舆论某种意义上只代表了特殊利益集团的声音。而社会的发展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新旧势力的博弈中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言,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面对这样的冲突和矛盾,面对个性的张扬,笔者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和谐,人们首先要在思想上要做到彼此尊重。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每个人都尊重他人的个性,做君子,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一、关于自由的探讨

一个社会如果能保证个人自由的发展,为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提供条件,那么笔者认为这样的社会就会是一个自由的社会,这样社会生活的人们才能有真正的幸福。

自由始终是人类矢志不渝的追求,不管人自身的个性如何,没有人喜欢被压迫被奴役。自由如人们心中不灭的火种,指引着无数的人为之奋斗乃至牺牲。人类对自由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都在不断的尝试着对自由进行界定,同样自由成为每个历史时期学者都不能逃避的一个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为自己,而不是为他人存在的人才是自由人”,霍布斯认为“自由一词从其本意来说,指的是没有。。。运动的外界障碍”①,洛克则认为自由是指“在规则未加限定的一切事情上能按照我自己的意志去做的自由,而不受另一个人反复无常、事前不知的或武断的意志的支配”②。而在密尔看来,唯一名副其实的自由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好处的自由”。格林则把自由分为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并致力于论述自我实现的自由。而在《我为什么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一文中声称自己是一个“致死不悔的老辉格党人”③的哈耶克则认为,真正的自由是在有限理性限制下的自由,是要受法制约束的。处于不用历史时期的人们就是这样不断的探讨着他们心中的自由,正如孟德斯鸠所言,“没有一个字像‘自由’那样被赋予更复杂的意义,并且在人们心里激起各种复杂的意念”。

笔者认为,自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真正的自由不是不受任何约束的自我满足,而是要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当我们在追求自己目标、实现自己自由发展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是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则应该审慎行事,否则,那样获得的利益和自由则是“伪自由”。对他人利益的尊重,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对他人自由的尊重是我们获得自身自由的前提。可见,尊重是实现个人自由的必要保障。

二、为什么要尊重人的个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明确了尊重彼此的个性是个人获得自由和发展的保障。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这样做的原因。

首先,人格平等决定我们必须尊重他人的个性。我国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实,法律只是做到了对人平等最基本的保障,人的平等性还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人格的平等笔者认为十分重要。人格是一个人立于社会之根本,无论我们出身如何,贫穷或是富贵,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应该是平等的。因此,对于有着平等人格的不同人的个性需要和选择,我们都应该做到最基本的尊重。不能因其地位、身份低或是贫穷,而忽视或抹杀了他的合理追求。尤其是对于各种弱势群体,其特殊的或是微小的利益需求更是应该得到相关部门和大多数人的重视,关心和尊重他们才能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其次,多样性的固有存在决定我们要尊重他人的个性。马克思认为无论是个性还是共性都是事物的固有属性,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因为事物的多样性才显得那么的多姿多彩,才得以长久繁衍生存。社会必然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合体,一个社会越是发展其多元化的程度就会越强,因为它更多的释放和发展了人的个性,满足了人多方面的需要。而一个集权的、模式化、单一化的社会,必然会压抑个性的发展,导致社会内部积蓄更多想要爆发的不稳定的力量,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就好比一个个体,当他内在的需求被不断压抑时,其身心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或是抑郁压抑或是通过各种途径发泄,生活中就会冲突不断。因此,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只有尊重人们多元化的需求,为其提供实现的途径,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

篇8:浅谈诗的共性与个性论文

浅谈诗的共性与个性论文

诗歌是一种构思精巧,语言精炼,结构严密的文学体裁,特别是传统的格律诗词,更是如此。诗人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广博的学识,深湛的艺术素养(包括诗旨,诗的兴、观、群、怨,诗的六义等),和开阔的胸襟,深厚的时代感情、才情、气质、智慧、意境、神韵等等在内的交相共济,才能创作出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效果,可以传世的`好诗篇来。 如果把上面所讲的这些有关写诗应具备的条件和内容,在写诗的运作中与以划分一下诗的共性和个性的所属范围,那么才情、气质、神韵等,似应归属于个性范畴,其余的一切,就该是诗的共性了。共性是可以学而能的,但个性则是各具风格,各有不同的体念和内养。诗人在其诗词创作中,其个性与共性之间,浑然一体,并非是如同一一排列地分割开来,全在于诗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于才情、气质,也常为诗论家用指包括诗人的人品,当然也包括诗品,如《诗》的温柔敦厚之旨及“思无邪”等,体之于心而咏之于口。相应地也指诗歌的风格特色。由于诗人有着不同的个性气质,因而诗歌的风格也迥然各异,各具艺术个性。梁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明诗》篇中对诗作了详尽而又精辟的论述。后世许多诗论家,在各自的诗话、词话著作里更明显提出“诗类其为人”。明焦竑《雅娱阁集序》中有云:“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人而动魄,垂世而行远”。白居易与元九书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又说:“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律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这些都深刻说明了诗人个性的突出和重要。故李白的诗独具飘逸纵放的风格,而气势则波澜壮阔,奔腾直泻;杜甫诗沉郁雄浑,体势丰完。正如唐元稹所说:“杜子美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志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标,杂徐庾之纤丽,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他如昌黎之诗,李长吉、白乐天、杜牧之、刘禹锡、王摩诘、司空曙……亦皆源于各自之情和性,发而为心声,“心声不同,亦如其面”,不可强为之同。法国诗人布封在《论风格》中说:“风格就是人本身”。这也是相与类似的说法。一般说来,高尚的人品与优秀的诗品是一致的,正如陈叶燮在其《原诗》篇中所说的“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澹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袁枚也说:“人心有芬芳悱恻之怀,而后有沉郁顿挫之作。”都是言殊而理则一。故杜诗多沉郁,如七律《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又《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白诗则多豪迈超逸,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的一篇传神之作,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凝炼概括,引人神往。前二句触景生情,“托物取喻”,后二句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发挥丰富的想象,用诗的特有语言,赞得祖国山河,何等壮丽。用“飞”字喻水流,凌空而下;用“直”字喻落下,以见地势陡险,写出异乎寻常的流速。“三千尺”形容其高,最后结写出疑是银河从九天之上落下,使人读之,别添意境,形想仿佛,又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结构绵密,望断碧空,目送归帆,行人远去,长江自流,景物可画。令人深有离情莫遣之慨!但也有行不类其言的诗人,如元好问评潘岳诗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但这必竟是个别的言行不一,留刺千古,曲从一格了。

总之,风神韵致,才情气质,这些方面,每个成功的诗人都独具特有个性,并融会于各自思想、见解、遭际,成败利钝、喜怒哀乐、世事阅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的诗的共性之中,激发而为诗人各自不同的诗歌风格。试将杜甫诗《野望》五律一首,举出王夫之的评语为例:

野望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王夫之在其《唐诗评选》中说:“《野望》绝佳,写景诗只咏得现量分明,则以之怡情,以之寄怨,无所不可。方是摄兴、观、群、怨于一炉,锤为风、雅之合调。俗目不知,见其有叶落、日沉、独鹤、昏鸦之语,辄妄言其有国削君危,贤人隐,奸邪盛之意。审尔,何处更有杜陵耶?”这说明杜诗的个性风格,在对学诗与作诗中,是值得研讨和借鉴的。 明谢榛在其《四溟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话:“《馀师录》曰:‘文不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作诗亦然。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也说:“写好律诗有四关:‘观要好,观之如明霞散绮;读要好,读之如行云流水;解要好,解之如独茧抽丝;听要好,听之如金声玉振’。” 我用这段对诗有共性要求的话来作为我今天《浅谈诗的共性与个性》的最后小结,以体会其作诗之要领。

篇9:共性与个性:词类转译解释

共性与个性:词类转译解释

词类是语言单位的语法分类,它体现了特定语言系统的句法特点.词类跟命题之间有着动态的联系,语言在命题的'制约下完成其各自内部语义的句法化过程.这种语义-句法互动现象使我们能够立足于语义共性透视句法个性,在命题框架内比较研究英译汉过程中的词类转换现象.本文试图通过英汉语义和句法关系的比较来解释词类转换翻译行为,从理论上澄清一些模糊概念.

作 者:徐莉娜 Xu Lina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刊 名:外语教学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 37(4)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词类转换   命题   句法化过程  

篇10:浅谈诗的共性与个性优秀论文

浅谈诗的共性与个性优秀论文

诗歌是一种构思精巧,语言精炼,结构严密的文学体裁,特别是传统的格律诗词,更是如此。诗人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广博的学识,深湛的艺术素养(包括诗旨,诗的兴、观、群、怨,诗的六义等),和开阔的胸襟,深厚的时代感情、才情、气质、智慧、意境、神韵等等在内的交相共济,才能创作出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效果,可以传世的好诗篇来。

如果把上面所讲的这些有关写诗应具备的条件和内容,在写诗的运作中与以划分一下诗的共性和个性的所属范围,那么才情、气质、神韵等,似应归属于个性范畴,其余的一切,就该是诗的共性了。共性是可以学而能的,但个性则是各具风格,各有不同的体念和内养。诗人在其诗词创作中,其个性与共性之间,浑然一体,并非是如同一一排列地分割开来,全在于诗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关于才情、气质,也常为诗论家用指包括诗人的人品,当然也包括诗品,如《诗》的温柔敦厚之旨及“思无邪”等,体之于心而咏之于口。相应地也指诗歌的风格特色。由于诗人有着不同的个性气质,因而诗歌的风格也迥然各异,各具艺术个性。梁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明诗》篇中对诗作了详尽而又精辟的论述。后世许多诗论家,在各自的诗话、词话著作里更明显提出“诗类其为人”。明焦竑《雅娱阁集序》中有云:“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人而动魄,垂世而行远”。白居易与元九书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又说:“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律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这些都深刻说明了诗人个性的突出和重要。故李白的诗独具飘逸纵放的风格,而气势则波澜壮阔,奔腾直泻;杜甫诗沉郁雄浑,体势丰完。正如唐元稹所说:“杜子美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志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标,杂徐庾之纤丽,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他如昌黎之诗,李长吉、白乐天、杜牧之、刘禹锡、王摩诘、司空曙……亦皆源于各自之情和性,发而为心声,“心声不同,亦如其面”,不可强为之同。法国诗人布封在《论风格》中说:“风格就是人本身”。这也是相与类似的说法。一般说来,高尚的人品与优秀的诗品是一致的,正如陈叶燮在其《原诗》篇中所说的“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澹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袁枚也说:“人心有芬芳悱恻之怀,而后有沉郁顿挫之作。”

都是言殊而理则一。故杜诗多沉郁,如七律《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又《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白诗则多豪迈超逸,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的`一篇传神之作,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凝炼概括,引人神往。前二句触景生情,“托物取喻”,后二句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发挥丰富的想象,用诗的特有语言,赞得祖国山河,何等壮丽。用“飞”字喻水流,凌空而下;用“直”字喻落下,以见地势陡险,写出异乎寻常的流速。

“三千尺”形容其高,最后结写出疑是银河从九天之上落下,使人读之,别添意境,形想仿佛,又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结构绵密,望断碧空,目送归帆,行人远去,长江自流,景物可画。令人深有离情莫遣之慨!但也有行不类其言的诗人,如元好问评潘岳诗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但这必竟是个别的言行不一,留刺千古,曲从一格了。

总之,风神韵致,才情气质,这些方面,每个成功的诗人都独具特有个性,并融会于各自思想、见解、遭际,成败利钝、喜怒哀乐、世事阅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的诗的共性之中,激发而为诗人各自不同的诗歌风格。试将杜甫诗《野望》五律一首,举出王夫之的评语为例:

野 望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王夫之在其《唐诗评选》中说:“《野望》绝佳,写景诗只咏得现量分明,则以之怡情,以之寄怨,无所不可。方是摄兴、观、群、怨于一炉,锤为风、雅之合调。俗目不知,见其有叶落、日沉、独鹤、昏鸦之语,辄妄言其有国削君危,贤人隐,奸邪盛之意。审尔,何处更有杜陵耶?”这说明杜诗的个性风格,在对学诗与作诗中,是值得研讨和借鉴的。

明谢榛在其《四溟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话:“《馀师录》曰:‘文不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作诗亦然。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也说:“写好律诗有四关:‘观要好,观之如明霞散绮;读要好,读之如行云流水;解要好,解之如独茧抽丝;听要好,听之如金声玉振’。”

我用这段对诗有共性要求的话来作为我今天《浅谈诗的共性与个性》的最后小结,以体会其作诗之要领。

篇11:理论共性与实践个性论文

关于理论共性与实践个性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以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为契机,围绕实践导向的个性化英语教学理念,在对合作学->j理论进行简要概述基础上,结合大学英语各言语技能的个性特征和教学实际,就合作学习理论的细分运用模式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言语技能合作学习理论个性化运用

从1985年制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纲的修订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的颁布,十多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虽有一定成绩,但语言知识的输入远远大于言语技能的输出,这不仅体现在所谓“哑巴英语”、“聋哑英语”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上,而且还体现在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之间输出的效度比失衡和不合理。因此,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师能动作用,向教改要“效益”仍将是未来大学英语改革的必由之路。

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但理论共性与实践个性之距离要求我们必须具有科学的教学改革观,其关键便是基于实践个性之上的理论运用问题。正是循着这--视角,本文结合《课程要求》相关精神,就合作学习理论在当前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培养中的细分运用进行探讨。

一、实践导向的个性化英语教学

围绕学生言语技能综合素质培养,20《课程要求》的颁布和高校大学英语教改试点工作的开展拉开了新一轮英语教改的序幕。表面上看,与19修订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要求》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量化要求,但实质上,《课程要求》所蕴含的深层核心理念应是构建基于学校、课程、学生等实际之上的个性化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中明确指出“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

这种实事求是、以实践差异性为指向的改革思路,从哲学认知层次上揭示了教学理论的共性与教学实践个性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恰恰是长期影响教学与教改效度的症结之所在,因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大力推进基于差异的教学。由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一名教师不仅带多个班级,而且往往在只使用一本教材情况下,却要全面负责各项言语技能的培养,所以在教学策略和理论运用上,习惯倾向于单一计划、单一模式的“一揽子”、“一刀切”的方式,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必然距离,忽略了各言语技能间的个性差异及其应对策略问题。以实践为导向的`个性化英语教学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模式时,不应只局限于“形而上”层次的宏观指导性与整体综合性,而要充考虑到“形而下”实践层面的差异性。

二、合作学习理论基本原则概述

合作学习理论可追溯到1951年西方社会心理学家为揭示不同目标设置对于个体行为方式及其任务完成效果影响的“明茨实验”。20世纪70年代后,社会学、群体动力中的合作原理开始用于教学中,以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质。教学研究与实验表明,“合作能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并设法提高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推理及问题解决方面的技能”(加里·鲍里奇.P274)。目前,合作学习理论已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大、中、小学的各种教学中,并逐渐成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为了有效地将合作学习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技能培养中,有必要对其基本原则、内涵加以简要慨述:

1.分组匹配原则。学生分组是合作之前导基础,是对教学中动态与静态因素的匹配与优化团队规模大小、角色生成、分组标准因任务个性特点和预期目标等不同而有所差异

2.群动原则。合作学习将传统的师生双边互动内涵扩大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边互动。语言交际的核L-就是互动,这种包括双向型、多向型、成员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的群动理念已成为当前外语教学中的三大原则之一。

3.目标原则。以学术性目标及合作技能目标为主要导向,“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王坦。2002,t“69)。

4.互利情境原则。其有别于传统的竞争型和个体单干型学习模式,旨在构建一种团队内学生相互依赖和促进的课堂情境和“利人利己”的学习心理氛围。

5.过程评价原则。引入“基础分”和“提高分”的进行性评价机制,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不看重个体在传统分数意义上的成功,更关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提高,所谓“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三、大学英语言语技能个性特点及其细分合作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跨学期,涵盖听、说、读写、译五大模块的系统工程。如果从二语习得角度来看,听、说模块属于语言输入层次,而读、写译属语言输出层次,且前者为后者之基础。从语言认知角度来看,听、说的提高比读的能力提高更为困难,而写、译所涉及的非语言因素认知程度较高。从学生的心理诉求来看,调查表明“学生中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口语,占到65.84%,而阅读其次占20.64%”(蔡基刚,,P18)。从各项技能测试结果来看,从1987至,间四、六级考试数据显示,阅读能力一直是学生得分强项,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听力能力却偏低,即使重点院校考生平均原始分只有14分,口语获得A、B、C等级的只占到口试人数的45%;写作能力方面,以重点大学为例,一半以上的考生初步能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由于篇幅关系,这仪从以上几个侧面对英语言语技能问的个性差异情况进行了简要列举,紧接着不妨就合作学理论在各言语技能培养中的个性化运用问题分析如下:

1.听力技能培养中的任务分、二次分组、成绩分工、分层递进模式

新的《课程要求》提出,学生毕业时能基本听懂英文广播,呵谓任重而道远前学生听力水平普遍较低,突出表现在数字听’与单测辨旨、句子听写、对话、短文听力等层次上水平参差不大。由于大学英语听力学时少任务匝,统一进度与标准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本无法顺及这止匕差异,势必造成学生听力水平差异不断扩人难以达到听力素质整体提高。针对这一弊端,笔者将斯莱文教授的STAD合作策略和分层教学理念相融合,依靠语音室同步异播和异步同播技术支持,提出二次分组、成绩分工、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式。

主要内涵和实施进程:将骼个听力任务由易到难分为单词辨音、数字与句听写一对话听力一短文听力一外台与听抄四大层次模块。根据学生听力综合测试的表现差异,进行相应的层次组别划分,同一层次学生按2~3人分别组成合作学习小组。运用提高计分制对每位组员进行考核与奖励,但只有当整个合作小组的总成绩达到一定要求,整个合作小组方可申请进入更高一层次的组别进行新的任务学习。教学进程一般包括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串讲与呈现——听力材料步异播——任务合作与完成——测试与评价——层次递进等环节。

实施中的注意事项:在分组前综合听力测试中,测试模块与难度依学生平均水平而定,新生一般涉及单词辨音、数字与句子听写及对话听力两大模块,而二、三学期增加短文听力,第四学期增加外台与听抄;划分层次组别可每学期一次,而一层次中各合作学习小组的人员匹配呵按需要动态调整,在同一教师所任教的多个班级中,凡属同一层次中的学生可以跨班组成合作小组;在任务学习中,允许同组组员问信息交流,似小组进行层次递进考核时不允许合作,次递进考核申清可由合作小组自主提出,可随堂或课外测试,以小组平均成绩能否达标来决定递进与否(比如能否达到所测层次模块总分值的70%或80%等标准);当前一般语音设备都可进行2个频道以上的同步异播,加之听力教学资料也常按上述层次模块编排,所以教师可将各模块资料进行分类整合与复制,为教学及课后学生自主学习之用。

2.口语技能培养中的课外自组(合)而课内异质定组和角色强制定位的“拼盘”模式。

虽然新的《课程要求》中提出”能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日常交流”这一最终目标,但当前口语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难题,仍旧是如何让学生勇于开口和正确表达,而不是口语是否流畅。此外,现行大学英语教学中并无专门的口语课时和教材,教师往往只能在精读课文的讲解中挤出有限时间加以训练,所以诸如广泛开展分组讨论、口语游戏竞赛等策略显得不切实际。针对以上现状,笔者将合作学习中的“交错搭配”策略加以改进,将课外自由组合与课内异质定组和角色定位相结合,增强组员的协作意识与责任感,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同时通过角色强制定位来确保组员皆有口头表达机会,并有意识地增加口语水平中、下程度学生在课堂内开口训练机会,从而提高整体口语水平培养效度。  主要内涵和实施进程:首先根据学生的口语能力将学生大致平均划分为好、中、差三类,然后分别从以上三类学生中各抽1人组成3人课内合作小组,并对这3人的角色进行如下强制性定位:口语好者负责在课外领取与准备任务并将准备结果口头传达给其余两位课内合作小组成员,以作为课堂内回答问题之用,而在任务准备过程中口语水平好者允许在课外自由组合;口语水平差者定位为该合作组在课堂内的发言人,负责回答问题;语水平居中者负责协助该小组差者(发言者)在课堂内回答问题,负责提示与补充。口语水平差者和中等者在课堂内的口语表现之平均成绩作为该小组各成员的个人成绩,按比例纳入该小组各成员期末平时成绩折算之中。

实施中的注意事项:在口语任务设计与分配方面,应尽量围绕所要讲解的精读课文进行,同时在课前应将任务分配下去(或由学生抽取),使学生口语任务的准备与课前预习、课后总结练习相结合,为了公平和课堂内节省时间,小组任务各不相同,但难度与数量相近;在课内异质定组时,不仅考虑好、中、差之匹配,还要注意学生性别以及内向、外向性格等心理因素,待部分学生水平提高后,可按学期重新进行好、中、差分类和课内定组;在角色强制定位方面,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角色可以按需互换。

3.阅读技能培养中的组内交流与班内交流相结合、团队竞争与团队辅助个人竞争相结合的竞争与反馈交流模式。

在大学英语言语各项技能中,阅读一直是学生的强项。但即便是从《教学大纲》中所列出的11项阅读要求来看,阅读速度(70~120词/分钟)和语篇层次上的阅读思维与推理仍普遍是当前制约学生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两大主要因素。每个学生有其自身的阅读、思维与推理习惯,阅读技能培养不可能寄希望于教师强行灌输给学生某种固定的方法,只能是依靠学生自己在大量阅读实践与讨论交流中对阅读、思维与推理习惯加以自我认知与修正,从而找到一套符合自身实际且有效的阅读方法。组内交流与班内交流相结合、团队竞争与团队辅助个人竞争相结合的模式旨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阅读实践和讨论交流中去,不断对自身阅读、思维与推理习惯加以反思与调整。

主要内涵和实施进程:4~5名学生分成一组,各小组及其组员的阅读任务皆相同,同一小组组员通过讨论交流后向老师提交一份代表该组的答案,以各组完任务的时间和答案正确率作为团队竞争与考核的依据。经过一段时间的这种训练后,各小组推出一个代表参加个人阅读竞赛,竞赛中各组可对其代表进行帮助,赛后前3名分别向全班进行经验交流与讨论。

实施中的注意事项:在分组时,应尽量将阅读速度或语篇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平均匹配至各组;在任务设计与考核上,突出阅读速度与推理能力训练,小组成员间应轮流推选代表参加个人竞赛。

4.写作技能培养中的公开选题、组内讨论与交叉批阅、团队间佳作互阅、教师课堂与网上点评模式。

当前写作教学的普遍问题是学生因缺乏兴趣和相关技巧训练,大都是考前“临阵磨枪”。新的《课程要求》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定位于语言知识的正确运用和思维的转换,即从自由性发散思维(freethinking)向控制性逻辑思维(120ntrolledlog—icthinking)的转变。本模式旨在通过公开选题来满足学生写作的个性化心理诉求,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同时通过组内交叉批阅与组间佳作互阅之勾式批阅方法,强化语言知识的正确运用、学生间的互动和思维拓展,进一步使学生深刻理解写作基本要求并清楚认识到自身写作弱点,最终培养学生自我识别错误、纠正错误、避免错误的能力;此外,运用教师课堂和网上批阅方式,加强信息反馈之速度与效度。

主要内涵和实施进程:每3~4名学生分成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选题,各组员进行讨论并完成任务,组内成员交叉批改后推选出代表该组之佳作。各小组间进行代表作互阅,同时教师将抽取佳作进行课堂点评或将各小组佳作在网上进行批阅与反馈。实施进程为:教师精讲——小组选题——组内思考与讨论——写作——组内互改——组员自我整改后参加佳作推选——组间佳作互阅——教师课堂点评或网上批阅一根据反馈信息组内再次修改与讨论。

实施中的注意事项:在公开选题时,教师可对任选题目从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几种体裁上进行大致划分和限制,或者预备好几个题目供各组自选;在组内交叉批改、组间互阅和课堂点评阶段,教师可编制“写作中词、句、段落、篇章各层面错误检查标准表”并下发给学生;在网上辅助教学方面,主要是通过e—mail和校园网论坛张贴方式进行作文公开点评,此外,可要求学生利用WO中的Spelling、Grammar功能进行语言检查,利用Thesaurus进行优化选词,用Template进行写作格式训练,用ReadabilityStatistics进行可读性统计等;在日常课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写作与精读教学融合在一起,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之意,更应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作者在课文中是怎样通过字、句、段落、篇章各个层面的组织和发展来表达思想情感的。

5.翻译技能培养中的双语匹配分组、教师自由协作、团队间讨论、点评与总结模式。

根据新的《课程要求》,翻译技能的培养重点在于,通过实践使学生能在达意和通顺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词、句翻译技巧并对语言与文化差异加以感性认知。翻译不仅是一项双语转换活动,而且更是一门“杂学”,无论理解还是表达阶段皆涉及到许多非语言因素。常言道,译无定法。译文无最好之说,只有正误之分。针对这些特点,笔者采取双语匹配分组方法,充分调动合作小组成员的图式知识,强化双语互补与互助;同时引入“师生合作教学”理念,通过教师随机性地参与到各小组中并给予协作,来推动翻译技能的教学。

主要内涵和实施进程:根据每组3~4人,尽量将英语较好的学生和汉语较好的学生匹配在一起;教师作为自由合作者,在各小组任务完成中随机给予指导和协作。各小组间可以互相对译文进行质疑与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技巧总结。实施中的注意事项:在任务设计方面,难度一般不应超过所学精读课文,同时尽量将翻译任务与课文学习联系起来;在教师自由协作时,应主要围绕译文忠实与通顺两大原则加以指导,点到即止,将如何理解与表达等细节问题尽量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在点评与技巧总结时,教师不应过多讲述翻译理论而应突出对语言间差异和转换策略的分析。

上述可见,合作学习理论的互动、动态评价、素质培养等理念对英语教学无疑具有普遍指导作用,但要进一步增强理论的实践意义,必须根据实践的多样化,对理论的实现途径进行具体且可操作性的研究。

篇12:英汉并列结构的语法共性与个性

英汉并列结构的语法共性与个性

英汉并列结构之间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也存在着鲜明的个性.本文着重分析了英汉合取和析取连词的功能,并确定了影响其并列连词系统设立的因素有:所连接的两个单位是否在语法上平行;是名词性的还是其他词性的;是词、词组还是句子.英汉两种语言对这些因素的选择不同,从而形成了它们并列连词的'系统差异.文章还探讨了英汉的合取和析取连词在否定结构中的混用现象,并指出其产生的逻辑根源.本文的研究对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 者:吴静 石毓智 Wu Jing Shi Yuzhi  作者单位:吴静,Wu Jing(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81)

石毓智,Shi Yuzhi(湖南理工学院,长沙,414006)

刊 名:外语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年,卷(期): ”“(3) 分类号:H04 关键词:英语   汉语   连词   并列   合取   析取  

篇13:论档案与文物的共性和个性

论档案与文物的共性和个性

人类社会的原始记录,一种是档案,一种是文物.虽然,档案与文物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内涵.但是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某些共性.这使人们在辨别、鉴定具体事物时,颇费心思,难以作出明确的认定,给档案和文物的收藏、利用带来了不必要的'混乱.本文拟从分析两者的共性和个性人手,厘清他们之间的”模糊“联系.

作 者:范世清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历史系 刊 名:浙江档案  PKU英文刊名:ZHEJIANG ARCHIVES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4:浅谈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个性与共性论文

摘要:

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种诉诸于人的听觉器官,一种诉诸于人的视觉器官,这两者虽然利用的感官不同,然而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相互借鉴,相互渗透。本文从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个性与共性,特征来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

篇15:浅谈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个性与共性论文

不同的艺术门类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论是在欣赏角度还是在创作角度上都会存在着差异,但这些艺术门类在艺术领域中又存在着联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以丰富的表现力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审美化,共同促进艺术门类的发展。

音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无形艺术,它以声音为表现手段,诉诸于人的听觉,是一种有情感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它的载体是声音和音响等媒介,借助于节奏、音响、旋律等以无形的艺术形式来传达精神。绘画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通过运用各种艺术媒介如笔、墨、纸、砚等来将创作者大脑中的意象用点、线、面、光、色、影等媒介传达给观者,用一种平面的方式来传达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情感。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同属于艺术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性特征,但是在欣赏和创作角度上又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从欣赏和创作角度分析两者的内在特性

1.从欣赏角度来看,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绘画是一种视觉空间艺术。

我们欣赏音乐,从细节、局部开始,直到最终演奏结束,我们才会从中体会到意味,它在时间里展开,在时间里运动,又在时间里结束,所以音乐艺术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而绘画是在平面的材料上描绘,用二度平面创造三度空间的艺术。我们观赏一部绘画作品,绘画作品会以最直接的方式给欣赏着留下整体印象,而后才会具体分析其作品的细节之处,绘画作品要求整体的和谐,具有很强的空间比例布局,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它运用富于变化的线条在一个平面的空间里充分展现,所以绘画是视觉空间的艺术,此为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一个不同之处。

2.从创作角度分析,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而绘画则具有不可复制性。

音乐作品只能通过表演才能被听众接受,不论在创作之初,还是在创作之中,听众并不能很好地去领悟与了解这部作品,只有在创作结束之后才能被表演,才能让听众从乐谱、从演奏中发掘其妙处,这个演唱、演奏的表演过程也即“二度创作”的过程,可以无数次地进行,这种二度创作是积极的,可以加深作者对作品的领悟和技术上的修改与处理,使作品不断地向更优秀的方向发展。而绘画作品则侧重于它的不可复制性,创作一幅绘画作品,画者只有一气呵成地用笔将心中的意象用线条勾勒出来,才会具有浑如天然的意境。但是每个创作者的手法、风格、笔力以及色彩调和的浓度不同,创作出的作品也会不同,即使模仿技术再高超,也不能和原作一模一样,都会略有不同之处,这就是绘画作品的不可复制性,而在乐谱上音乐作品则不同,它可以反复修改直到创作者满意为止,这一点也是两者的不同之处。

二、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共性

1.两者都是对人的感官的刺激反映。

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都是通过对人们感官的刺激从而使人产生精神上愉悦的审美体验,音乐诉诸于听觉器官,绘画诉诸于人的视觉器官,虽然感官不同,但都是一种情感艺术,他们都能通过自身的特性来激发人们的情感,音乐艺术用高低快慢不同的节奏、调式来抒发情感,借助声音媒介将情感传达,而绘画作品则用色调、明暗、内容等形式将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传达与感染欣赏者,用一幅幅作品给欣赏者展示历史的、民间生活的、抽象的等不同艺术形式的风采,用这些绘画元素来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加深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理解。

可见,不论是音乐艺术还是绘画艺术,这两种艺术形式尽管使用的媒介不同,但都可以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促进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审美情感的提升,透过不同的风格特色让欣赏者更好地领悟其作品的内容与情感,把握其作品的精髓。

2.两者都可以取材于客观事件或事物。

音乐与绘画艺术都可以取材客观事物的参照反应或取材于形象生动的民间故事的一部分,也可以取材于某一种艺术种类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精神特征。例如《拾穗者》就是受到人们在农场干活的这一实际生活场景的真实反映,《高山流水》《百鸟朝凤》又是对大自然真实美景的形象描写。一曲《梁祝》取材于一个民间爱情故事,用优美、舒缓、凄惨等不同的音色与节奏来抒发这一凄美故事的叙述。由德拉克洛瓦(1789―1863)所作的《希阿岛的屠杀》取材于史实,用昏迷呻吟的老人,病去的老妇,痛苦不堪寻乳的孩童,被绑在马背上的少女,再看入侵者那邪恶的面孔,残酷的掠夺枪杀,与受难者形成鲜明悲惨的对照,不得不令观众情感动容。 所以总的来说,二者虽然是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但都是取材于民间生活或大自然的客观事物或历史故事,再充分利用不同的形式来刺激听觉或视觉感官,将主题内容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的联系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也不例外,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1.音乐艺术具有绘画艺术的色彩因素。

音乐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响来共同组合创作,就如同绘画中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一样,在绘画中的暖色系能给人带来一种有温度,暖洋洋,或者炽烈的感觉,而黑、白等冷色系则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而音乐中的高音低音,旋律音色的不同,同样和绘画中的色系一样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百鸟朝凤》用欢快的曲调,仿佛真的有百种鸟类在欢乐的鸣叫,用这种轻快优美的节奏来给人们展示高兴喜悦的情感。而《码头工人歌》中缓慢的节奏、沉重的.音调、反复强调的重音等等,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疲惫不堪的劳动工人辛苦劳作的场景,所以说音乐艺术中有着动态的绘画艺术色彩。

2.绘画艺术具有音乐艺术的动态性。

绘画艺术始终以色彩的浓度变化,线条排列的长短粗细形状等类似音乐艺术的节奏韵律一样占首要地位,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画是“气韵生动”。由于画家的风格不同,所以绘画作品的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用不同线条的运动趋势、色彩的自身表现力来展现,又如同音乐艺术中高低、快慢不同的节奏和韵律一样。只不过绘画艺术是用静态的表现形式表达了音乐艺术所包含的艺术特色。五代南唐顾闳中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从图画中我们可以看见轻歌艳舞、琵琶弹奏的热闹场面,在欣赏之中我们似乎是瞬间把这静态的图画转化为一种动态的有着曲子琵琶弹奏的音乐场面,从中营造出一种美的气氛,令人身临其境的奇妙感觉。所以说在绘画艺术中总是和音乐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而这种联系又在彼此的相互联系,相互融通、促进。

四、结语

不同艺术门类均有各自的特点,音乐艺术的特征在于追求美妙的旋律、音色,以传达出不同艺术效果的作曲,绘画艺术的特征在于追求用点线、色彩、光影来塑造新的艺术角色形象来诠释对美的一种认识,是对现实生活的展现。在一定意义上,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又有着相似点和共同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音乐作品中融入丰富的色彩来赋予听觉艺术的审美特性,在绘画艺术创作时舒缓的音乐也有助于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可以激发创作者的灵感,以更丰富的情感、更投入的状态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所以说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有着个性的基础上渗透交融,更有助于艺术创作活动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更好的让不同门类的艺术相结合,共同来促进艺术的成长,丰富艺术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1。

[2]胡凌著,《绘画艺术教育》,人们出版社,2001。

[3]杨辛谢孟主编,《艺术欣赏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专题 议论文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