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合作下护理学科建设思考论文

遛狗达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遛狗达人”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院校合作下护理学科建设思考论文(共10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院校合作下护理学科建设思考论文

关于院校合作下护理学科建设思考论文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1-3]。高淳人民医院于开始与江苏建康职业学院联合举办高护专业医院驻点教学班,经过五届的教学,医院在参与临床护理教学工作中,通过理论授课和临床带教,促进了医院的护理教学工作,提升了教学水平,带动了护理学科的发展。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医院于20开始与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自愿报名,医院面试选拔,组建驻点教学班。从学院的级至级高护专业学生中,每年组建一个驻点教学班,每班学生在24~31人之间。学生生源均为江苏省高考的学院统招生,即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除两届驻点班学生分别有1名男生外,均为女生,年龄在18~22岁,平均年龄19.98岁。医院拥有高级职称81人,博士生1人,硕士学历30人,本科学历454人,具备承担临床护理教学能力;开放床位1020张,有内、外、妇、儿等30多个业务科室,具备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条件。

2、方法

2.1通过双向选择,组建驻点教学班

学院在高职护理专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中进行宣传招募,医院再到学院向学生作医院情况介绍,学生与医院进行双向选择,组建医院驻点教学班。

2.2选拔授课老师,组建教学班子

2.2.1医院理论教学老师选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热心教学工作,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护理老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医疗老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

2.2.2临床护理带教老师选拔。热爱带教工作,工作责任心强,大专学历且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或以上职称,为临床护理骨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个科室选拔2~4名,负责学生在第二学年理论教学期间本科室的临床见习和第三学年的临床护理实习带教。

2.2.3成立教研组。由分管院长任教研室主任,下设主干课程教研组,如内科护理教研组、外科护理教研组、基础护理教研组等,设有专职班主任,负责日常教学管理。

2.2.4授课老师的培训。学院老师来院指导培训,如课件制作、教案书写,开设公开课等,医院组织老师到学院听课。

2.3教学方法

第一学年,学生在学院完成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等)、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药理、病理、病原生物及免疫、健康评估等)学习。第二学年,医院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医院完成护理学临床专业课程,包括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危重症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护理管理学、临床营养、护患沟通、护理伦理等学习。其中,内、外、妇、儿科护理学为考试课程,参与学院的统考,其他课程为考查课程,由医院授课老师自主命题。授课老师将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适时地、紧密地联系,内、外、妇、儿科护理学一个系统的理论课授完,由授课老师选择典型病例进行床边教学。同时授课老师将该病例作为科内护理人员个案护理查房的病例准备,再组织学生和科内护理人员一同从病人生理、病理、临床表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到临床病人的观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科室护理人员,特别是年轻护士通过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了专科知识。同时,制订了基础护理操作临床见习计划表,将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38项根据各专科特点分解到各科室进行临床见习带教。学期开始即发到各科,各科根据计划安排护士负责带教,每次轮流安排1名带教老师,包括年轻护士。首先由科内内训师负责全科护士的操作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有资格进行带教学生。在医院的第一学期每周安排周六上午半天临床见习,第二学期每周安排周五下午半天和周六上午半天临床见习。第三学年,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计划、实习大纲的要求,在医院各科室进行轮转实习;学生在各科室实习期间由具备带教资格的老师进行带教。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每日进行两问两答互动,出科时进行双向评价。同时,在整个实习轮转期间医院安排带教老师一对一全程跟踪带教,关心指导学生在各科室的实习情况。

2.4评价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理论授课老师在参与理论教学后的自我评价。问卷内容包括11个评价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即显著提高(5分)、明显提高(4分)、提高(3分)、稍提高(2分)、未提高(1分)。2.5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和逻辑纠错,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

3、结果

36位参与教学的老师自我评价结果及实施驻点办班前后护理学科建设相关因素比较见表1、表2。

4、讨论

4.1参与教学后老师的自我评价较高

表1结果显示,36位参与理论教学的老师对参与教学后的自我评价较高。教师在理论授课前须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备课阶段需要全面掌握教学大纲的设置,熟知教材内容及相关知识体系;还须掌握最新的护理理念和专业知识,才有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4],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教学评比活动,邀请学院的专职教授参与现场点评,学院老师来院上公开课,使老师们的也得到了提高。教师们深深体会到教学既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自己再学习、锻炼和提高的时机。通过办班,培养了一批护理骨干,使她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知识水平等得到了提高。在医院每年新招护理人员进临床后必须纳入规范化培训,驻点班老师是护士规范化培训各阶段中进行理论教学与操作培训的骨干成员,他们的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医院参加巿卫生局组织的`规范化培训阶段考试与结业考试,成绩在本地区同等级别的医院中名列前茅,为医院培养护理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护理学科发展得到了提升

举办驻点教学班后,在医院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护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学历,如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远程教育;不断总结临床护理经验,书写护理论文;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操作示范演示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年轻护士也承担了驻点班学生临床见习的带教工作,通过不断训练,强化了年轻护士的操作技能,进一步规范了临床护理操作。近年来医院护理部参加的巿级护理技术、理论竞赛活动都得到了好的名次。各系统各专科疾病的案例查房,通过分析其临床表现、体征、阳性实验室检查的病理生理基础,找出护理问题,拟定护理计划。既为学生和年轻护士复习了理论知识,又指导了临床实践,也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查问卷显示,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参与程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5]。教学意识潜移默化到日常护理工作中,促进了教学相长。驻点班学生有一半毕业后通过双向选择留在医院,进院后很快能融入到医院的文化氛围中来,较快地进入角色,缩短了带教周期,为医院的护理队伍建设打下了基础,医院的护理质量在历次护理检查与考核中得到了上级专家的好评。评价不能单纯看项目实施的结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自身成长,包括师资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学视野的开阔以及综合实力的提升等都是有益的结果。医院通过联合办学,为医护人员继续学习搭建平台,提高了医院护理服务质量。

篇2: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

1学科与学科建设

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任何一个学科都要经历孕育、萌芽、初创、发展等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都依托于学科建设这一过程。关于学科建设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解释。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就是以学科梯队为主体,以一定学科为研究对象,通过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服从社会需要,不断改善学术活动条件和创造知识,持续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和不断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可以理解为建设学科或发展学科。它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还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是一种行为活动且属管理范畴中的知识管理范畴,学科建设又可称为学科管理,既包括学科本身的建设(学科布局与结构的优化、学科方向的选择和调整);也包括对学科发展所需保障条件的建设(知识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平台资源)”。从以上关于学科建设的解释和说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含义:

(1)高校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2)学科建设的目的是提高高校学科水平,进而提高高校整体实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3)学科建设的前提条件是充分掌握学科建设的规律和依托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基础;

(4)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属于“本体层”,包括学科发展规律研究、学科规划(如学科建设理念、学科方向和定位、学科建设目标、学科结构、学科布局)、学科建设机构的成立等;第二个层次属于“支持层”,即学科建设的支持性条件,包括雄厚的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学科建设制度、学科梯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如实验(训)室、文献资料库、信息网络)、学术氛围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具体学科的科学研究等。通过对以上几个关于学科建设定义的归纳和总结,本研究尝试对学科建设进行定义:学科建设是指在遵守学科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以提高学科发展水平和服务社会水平为目的,围绕学科规划、学术梯队建设、学科设施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学科学术研究氛围建设等领域,在高校硬件投入和软件积累的条件下实施的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建设的过程。

2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价值考量

2.1学科建设是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根本

学科建设水平决定着一所高校的整体水平,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能缔造一流的大学。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重点学科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学术声望乃至生存竞争力。高校之间的竞争,本质上乃是科学建设的竞争。新建本科院校在本科办学历史和经验上都有着明显的不足,在学科建设方面也处于起步阶段,学校实力和竞争力薄弱,这决定了其在高校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只有科学规划,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才能使自身在高校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2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战略发展的突破点

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学校办学的战略转折,实现学校的突破性发展和提升,必须依托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图书馆建设、实验室实训室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学术梯队建设、学术氛围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思维(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风气等)建设等方面,为学校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等提供了平台。新建本科院校依托学科建设,为实现“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了着力点,为实现“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提供了立足点。

2.3学科建设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

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是每一所高校的永恒追求。当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也影响着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关系着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培养人才紧密相连,因为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在学科建设的带动下,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都会取得突破性发展,其中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为学校办学质量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正确的理念指引,专业建设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建设为学校办学水平提供了实践性保障。只有有了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一流的专家学者来校工作;只有有了一流的教师,才能有一流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3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关键点

3.1正确的学科建设观念

狭义的学科建设观念认为学科建设就是科研,就是申请硕博授权点,就是引进高级人才,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观念是对学科建设的片面认识和理解。在建设内容上,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高校的方方面面,而不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建设时间上,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战略地位上,学科建设是一项长远的规划,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效益,要放眼未来。在建设原则上,新建本科院校应坚持适应性原则,即适应社会和学校战略发展的需要;坚持连续性原则,即学科建设要常抓不懈;坚持重点建设原则,即学科建设要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特色建设原则,即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要依托地方特色和学校的历史传统,突出自己的学科特色。

3.2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科建设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建设工程,必须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学科建设规律进行研究,正确把握国内外相同学科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其次,在借鉴其它著名高校学科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突破思维局限,敢于创新,制定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学科建设规划。第三,学科建设规划要有阶段性,包含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第四,学科建设规划要具有可行性,既要做到目标远大,涉及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以及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等内容,又要做到力所能及,能在学校已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范围内顺利实施。

3.3富有生长力的学术梯队

学术梯队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学科建设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关键在于有一支富有生长力的学术梯队。新建本科院校在进行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一般而言,高校学术梯队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教师:第一层次是学科领军人物,在学科建设中起到“领头雁”的作用;第二层次是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处于中流砥柱的地位;第三层次是学术骨干力量;第四层次是学术发展力量,他们在学科建设中承担具体任务,也是学科带头人的储备力量。新建本科院校在学术梯队建设中应坚持“引进、培养、选留”的原则,突破点在于引进学科领军人物,重点在培养青年后备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关键点在于选择留校的优秀教师。其中,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可以通过聘请该学科的权威专家作为本校的兼职教授,选择留校的优秀教师的目的是避免优秀教师的流失。富有生长力的学术梯队的基本要求是合理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层次结构。

3.4良好的学科建设环境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需要良好的学科建设环境作为支撑。学科建设环境具有丰富的内容,既包括硬件环境,也包括软件环境;既包括校内环境,也包括校外环境。其中硬件环境主要是指实验室、实训室、资料室以及相应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存在较多、较大的困难,如缺乏充分有力的经济支持,应想方设法加强硬件环境的创设。软件环境主要包括崇尚科学的观念、民主的管理、良好的学术氛围、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等。校内环境主要包括上文论述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校外环境主要是指学校与校外企业、教育机构(如学校)等单位建立起来的实训基地。高校学科建设的目的是服务社会,在建设过程中也需要社会的支持。新建本科院校要采取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地与校外社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实训基地,为大学生的实习和学校研发的产品投入生产提供平台。

作者:梁艳 张蕖 武平阳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篇3: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

一、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好“两个转型”

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转型的起点也是圆点,是中心工作,是根本任务。人才培养目标的这一转变,必然导致学校的科学研究重心应向应用研究倾斜,办学模式应更加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互动,教育过程应更注重产学研结合,学校的职能应更加注重服务社会,即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向地方输送人才和通过应用研究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而学科是构建大学组织的基本要素,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综合平台。如果学科建设搞不好,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工作都会失去依托,就难以顺利的实现“两个转型”。由此可见,转型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关系是密不可分。

二、那么如何借助学科建设来实现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可持续发展呢?

笔者认为,应从学科梯队、应用研究、学科方向三个方面入手来强化学科建设。

其一,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是实现从专科层次办学向本科层次办学的提升。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是本科教育对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参与学科建设的要求更高。这种质的区别,对本科院校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正是影响新建本科院校真正实现内涵上“专升本”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实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呢?系统、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可以带动学科基地建设,通过选拔、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可以组建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形成学术研究的环境和氛围,从而推进学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一个好的学科梯队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能引领一个学科的发展。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除了应该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个人人品,较高的学术水平外,还要有较强的学术组织和领导能力,这样才能在学科建设中真正发挥带头作用。一个好的学科梯队还要是一个结构合理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学科梯队。中青年教师精力旺盛,学习新知识能力强,发展潜力巨大,在梯队建设中要大力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同时,要注重学科梯队结构在学缘、年龄、学历、职称上的优化。因此,学科建设初期,加大学科人才的引进力度和加强学科资源建设的力度是主要任务。当学科建设提升到一定水平后,开展硕士层次的“应用型”研究生教育(也就是专业硕士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可见,从学科梯队入手加强学科建设,不仅能够实现新建本科院校从专科层次办学向本科层次办学提升,而且还能为学校从本科层次办学向研究生层次办学积聚力量。

其二,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是实现从传统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众所周知,以来,新建本科院校的大量涌现,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而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直接,即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更加凸显。而这,正是应用型大学的核心特质之一。研究型高校的学科建设,主要侧重基础理论研究和高科技研发,虽然也产生了众多的科技成果,但大多成果都停留在试验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这一方面与学校定位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对“应用”的重视不够。这显然不利于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而新建本科院校“适应并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要重视研究地方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从应用研究入手加强学科建设,系统地深入地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三,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是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及特色发展的转型。在办学同质化倾向严重的当下,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提出了“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那么如何实现“特色办学”呢?前面提到,转型中的新建本科院校,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服务地方。如果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凸显地方性,就能很好的实现特色办学。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地方性的体现,正是落实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正是这些具有地方性的学科和专业,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亮点。一方面,学校应该根据地方产业和行业的需要,调整设置专业,培养本土所需人才为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应用研究,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科技攻关服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建立新的学科,形成学术生长点,凝练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形成发展的优势和可持续的力量。因此,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注重凝练具有地方行业产业特色的学科方向,正是实现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成功转型,在牢固树立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科建设,加强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建设,科学处理好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关系。要做到以上这些,就要求学校在转型发展中做出相应的改革,并最终整体推进学校的转型和变革。

篇4:女子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

女子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

一、女子本科院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策略和基本思路

1.1立足地方,服务地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女子本科院校的特色学科建设,应立足地方,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本校传统和办学实际打造优势学科,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女子本科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女性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本地区提供智力支持等职能,因此必须以本地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建立并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特色优势学科,培育和发展自身的品牌,这也是学校进一步办出特色和提高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在学科设置上,女子本科院校应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掘利用地方特有的办学资源,立足于区域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1.2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高校在对学科建设进行投入时,如果采用平均投入、一碗水端平的做法,就容易造成各学科齐头并进、发展均相对缓慢的结果。目前,高校之间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学科研水平的竞争,也就是学科专业建设的竞争。女子本科院校必须突出重点,在优势、特色学科上有所侧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思想,凸显学科优势和特色,努力培育特色学科群,并以此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

1.3准确定位,差异发展,凸显女校特色

女子本科院校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凸显自身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建设特色学科,采取错位竞争策略,实现差异化发展。差异化发展就是指学校在学科建设时,有与众不同的优势和特色,求异存同,关键是发掘异质和特质,并做大做强,引领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错位竞争就是在学科方向进一步细化和细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构建学科平台、学术研究等方面加强针对性,并在资源配置上有所侧重,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女子本科院校在学科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女校特色,只有在“女”字上做文章,才能在我国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特色学科建设首先要有科学的定位,女校的学科设置既要与男女混合院校的学科设置有所区别,女校与女校之间的学科设置也要有所不同,各具自身特色。

二、女子本科院校特色学科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2.1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各项工作的核心,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对于学科建设和发展而言是首要问题。一般来说,学科发展规划以大力发展重点学科、优先发展特色学科、适度发展一般学科为原则。高校应以校级重点学科为支撑,以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为龙头,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特色学科,并提高学科整体水平。我国现有女子本科院校设有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学前教育、社会工作、英语、音乐表演、旅游管理、会计学等20多个本科专业,涉及法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经济学、工学、艺术学、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这些女子本科院校紧紧围绕“女”字做文章,始终坚持以女性教育与女性文化研究为龙头,以促进女性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根本,弘扬先进的性别文化,在女性教育与文化、女性礼仪与家政、女性心理与健康等领域形成了突出的学科优势。

2.2加大学科带头人培育力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特色学科团队

师资队伍是支撑特色学科大厦的人才保证,进行特色学科建设必须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女子本科院校今后应更加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形成梯队的学科团队。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千方百计地引进和培养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注意避免教师“单兵作战”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尤其注重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以及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和各类学术活动,引导青年教师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湖南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等新建女子本科院校近年来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加大了人才的内培外引力度,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授、博士,特别是加大了女性学、家政学、现代礼仪和社会工作等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引进力度,这些特色学科的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师资队伍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3凝练特色学科研究方向,打造女子高校学术特色

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新建女子本科院校在学科设置上,往往存在着各学科之间缺乏交叉关联性,力量被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所承担项目散而小,经费短缺,无后续研究,现有研究呈零敲碎打、散兵作战的状态,没有抱团合作精神的问题。因此,女子本科院校在特色学科的选取与组建时应充分考虑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关联性,努力将教师个人的分散的研究方向统一整合为学科研究方向,集中科研力量进行集体攻关,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同时,在整合学科研究方向时,应尽量体现女校特色,坚持以女性教育与女性文化研究为突破口,力争使科研成果也能充分体现女校特色。例如,湖南女子学院现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企业管理两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还有设计艺术学、旅游管理、社会学等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其中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东西方女性文学与文化以及性别文化的比较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中华女子学院在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国妇女人权研究、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科研成就。山东女子学院在性别平等理论研究、齐鲁文化与山东女性发展、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领域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2.4坚持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三结合,培养特色女性人才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建设,三者相辅相成,其中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依托,课程建设是基础。女子本科院校坚持走“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三结合,培育和发展特色学科”的学科建设之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和遵循女性成才规律,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以省级、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为龙头,开设了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学前教育、社会工作、英语、音乐表演、旅游管理、会计学等20多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既适应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女校特色。同时,这些学校还根据女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和身心特点,开设了女性经济学、女性心理学、女性与社会、女性与法律、现代礼仪、家庭生活科学、女子形体学、插花与茶道、手工编织、女性职业形象设计等一系列具有女性特色的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凸显女校特色,从而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四自”精神、创新意识和传统美德的高素质女性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5搭建特色学科平台,推进学科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

拥有相对先进的研究、工作条件,对于学科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也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队伍,从而多出成果、出高水平的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因此,女子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科基地的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特色学科建设力度,为特色学科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服务。近年来,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分别依托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地、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湖南省高等教育学科(女性教育)基地、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和湖南省现代家政教育研究基地等国家级、省级研究基地,不断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多次组织召开女性学、家政学、社会工作、学前教育、湖湘女性文化、山东齐鲁文化研究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在国内教育和研究领域产生了强烈反响。在加强特色学科研究基地建设的同时,这些学校还以专业实习基地为依托,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湖南女子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与广东大同社会服务中心等机构进行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习基地,并在湖南长沙创办了仁泽社会服务中心等社会工作机构,先后开展了“爱晚晴”社区独居孤寡老人服务项目、“快乐一小时”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等,在四川雅安天全建立了社会工作站,开展“壹乐园”儿童服务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为特色学科建设搭建了更大的平台。

篇5: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从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有效保障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学科建设 发展机制

篇6:女子本科院校特色学科建设论文

女子本科院校特色学科建设论文

一、女子本科院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策略和基本思路

1.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高校在对学科建设进行投入时,如果采用平均投入、一碗水端平的做法,就容易造成各学科齐头并进、发展均相对缓慢的结果。目前,高校之间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学科研水平的竞争,也就是学科专业建设的竞争。女子本科院校必须突出重点,在优势、特色学科上有所侧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思想,凸显学科优势和特色,努力培育特色学科群,并以此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

2.准确定位,差异发展,凸显女校特色

女子本科院校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凸显自身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建设特色学科,采取错位竞争策略,实现差异化发展。差异化发展就是指学校在学科建设时,有与众不同的优势和特色,求异存同,关键是发掘异质和特质,并做大做强,引领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错位竞争就是在学科方向进一步细化和细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构建学科平台、学术研究等方面加强针对性,并在资源配置上有所侧重,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女子本科院校在学科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女校特色,只有在“女”字上做文章,才能在我国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特色学科建设首先要有科学的定位,女校的学科设置既要与男女混合院校的学科设置有所区别,女校与女校之间的学科设置也要有所不同,各具自身特色。

二、女子本科院校特色学科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各项工作的核心,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对于学科建设和发展而言是首要问题。一般来说,学科发展规划以大力发展重点学科、优先发展特色学科、适度发展一般学科为原则。高校应以校级重点学科为支撑,以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为龙头,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特色学科,并提高学科整体水平。我国现有女子本科院校设有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学前教育、社会工作、英语、音乐表演、旅游管理、会计学等20多个本科专业,涉及法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经济学、工学、艺术学、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这些女子本科院校紧紧围绕“女”字做文章,始终坚持以女性教育与女性文化研究为龙头,以促进女性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根本,弘扬先进的性别文化,在女性教育与文化、女性礼仪与家政、女性心理与健康等领域形成了突出的学科优势。

2.加大学科带头人培育力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特色学科团队

师资队伍是支撑特色学科大厦的人才保证,进行特色学科建设必须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女子本科院校今后应更加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形成梯队的学科团队。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千方百计地引进和培养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注意避免教师“单兵作战”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尤其注重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以及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和各类学术活动,引导青年教师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湖南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等新建女子本科院校近年来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加大了人才的内培外引力度,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授、博士,特别是加大了女性学、家政学、现代礼仪和社会工作等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引进力度,这些特色学科的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师资队伍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凝练特色学科研究方向,打造女子高校学术特色

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新建女子本科院校在学科设置上,往往存在着各学科之间缺乏交叉关联性,力量被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所承担项目散而小,经费短缺,无后续研究,现有研究呈零敲碎打、散兵作战的状态,没有抱团合作精神的问题。因此,女子本科院校在特色学科的选取与组建时应充分考虑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关联性,努力将教师个人的分散的研究方向统一整合为学科研究方向,集中科研力量进行集体攻关,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同时,在整合学科研究方向时,应尽量体现女校特色,坚持以女性教育与女性文化研究为突破口,力争使科研成果也能充分体现女校特色。例如,湖南女子学院现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企业管理两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还有设计艺术学、旅游管理、社会学等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其中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东西方女性文学与文化以及性别文化的比较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中华女子学院在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国妇女人权研究、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科研成就。山东女子学院在性别平等理论研究、齐鲁文化与山东女性发展、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领域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4.坚持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三结合,培养特色女性人才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建设,三者相辅相成,其中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依托,课程建设是基础。女子本科院校坚持走“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三结合,培育和发展特色学科”的学科建设之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和遵循女性成才规律,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以省级、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为龙头,开设了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学前教育、社会工作、英语、音乐表演、旅游管理、会计学等20多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既适应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女校特色。同时,这些学校还根据女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和身心特点,开设了女性经济学、女性心理学、女性与社会、女性与法律、现代礼仪、家庭生活科学、女子形体学、插花与茶道、手工编织、女性职业形象设计等一系列具有女性特色的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凸显女校特色,从而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四自”精神、创新意识和传统美德的高素质女性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搭建特色学科平台,推进学科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

拥有相对先进的研究、工作条件,对于学科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也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队伍,从而多出成果、出高水平的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因此,女子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科基地的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特色学科建设力度,为特色学科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服务。近年来,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分别依托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地、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湖南省高等教育学科(女性教育)基地、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和湖南省现代家政教育研究基地等国家级、省级研究基地,不断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多次组织召开女性学、家政学、社会工作、学前教育、湖湘女性文化、山东齐鲁文化研究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在国内教育和研究领域产生了强烈反响。在加强特色学科研究基地建设的同时,这些学校还以专业实习基地为依托,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湖南女子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与广东大同社会服务中心等机构进行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习基地,并在湖南长沙创办了仁泽社会服务中心等社会工作机构,先后开展了“爱晚晴”社区独居孤寡老人服务项目、“快乐一小时”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等,在四川雅安天全建立了社会工作站,开展“壹乐园”儿童服务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为特色学科建设搭建了更大的平台。

篇7:高等护理院校跨文化护理教育思考论文

1国外跨文化护理教育的发展情况

国外跨文化护理教育研究热点集中在如何完成文化能力教育与现有课程整合,以及辅助教学策略探讨。一个具备文化护理能力的护士才能够与不同语言、文化、宗教、性别、种族、残疾、年龄的人进行有效沟通,所以,应该培养护生一系列技能、知识、态度、观点和实践能力以强化文化护理能力,建立积极的治疗性护患关系。文化能力教育目前在美国、澳洲等多元文化特点显著的国家已被视作正规护理本科教育项目的基本内容。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性文化能力学习策略,境外学习项目(studyingabroadprograms)或文化浸入(culturallyimmersion)可以将学生置于完全不同于自身文化背景的国外环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健康与文化关系,有利于学生自身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增加文化敏感性(culturalsensitivity)和文化能力。Reid-Searl等对前往泰国进行志愿护理实践的澳洲大学生进行质性访谈,发现学生沉浸在完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护理实践,在当地医疗资源紧缺、设备落后的情况下,深刻体会到护理本质-照顾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渴望(culturaldesire)。

2我国加强跨文化护理教育的必要性

2.1我国跨文化护理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

跨文化护理教育是培养并提高护理人员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但基于我国普通话在全国的推广,目前我国护理教育领域尚未认识到跨文化护理教育的重要性,只在部分院校涉外护理专业零星开展多元文化护理等选修课程,以多元文化背景知识层面教学为主,无法真正培养护生的文化能力。有研究表明,我国护生对多元文化的态度及多元文化护理认识不足,亟待引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探索有关多元文化护理课程的改革模式,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等。

2.2我国本土跨文化护理学习需求突出

国外的.跨文化护理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出发以不同国籍、种族的病人为研究对象,但从广义上说,多元文化护理既包括适应不同国家和种族的跨文化护理,也包括适应个体文化差异的跨文化护理。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分布广,方言、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有不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外交流增加,地区间、境内外病人和护士的流动也趋于普遍,护士的文化能力对提升病人满意度和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十分关键,以广东省为例,赴粤就业的外省护士多遭遇过因为不理解粤语与不会说普通话的老年病人出现沟通障碍,而这种文化障碍多由护士个人克服,未得到高等护理院校和医院机构的足够重视和培训支持,增加了非粤语背景优秀护理人才在本地区就业的难度,笔者建议作为高校应认识到护理学生对跨文化护理的学习需求,了解他们在跨文化护理能力发展过程中认识、实践和情感方面的障碍,通过针对性的课程和培训增强其与粤语背景病人和同事沟通的自我效能感。

篇8:高等护理院校跨文化护理教育思考论文

3.1有效整合可用资源,尝试在护理课程体系中融入

跨文化护理理念高等护理院校可以尝试从在基础护理、老年护理课程设置中引入不同文化背景护理理念的差异和特点内容,开展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病人的案例学习,加强学生护理专业英语基础词汇和表达的学习,并联系外资医院作为学生实践学习的场所,增加学生暴露在不同文化环境的机会,如选送学生前往境外合作大学开展短期交换学习,并引导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有意识地了解异国文化背景和医院护理文化理念,逐渐培养其具备文化意识(culturalawareness)、文化知识(culturalknowledge)、文化技能(culturalskills)、文化敏感性(culturalsensitivity)、文化交流能力(cross-culturalinteraction),增强国内本土培养护理人才在国际护理舞台的竞争力。

3.2实现跨文化交流学习资源共享,增强学生跨文化护理意识

目前境外交换学习项目在各高校开展频繁,但学生在境外高校或医院实习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多限于本人提升,但由于境外交换项目受到经济、时间因素限制,跨文化学习和实践成果未真正使广大在校护理学生受益,因此打破高校间固有障碍,加强与国外高校联系,构建一个基于跨文化护理网络资源的境外交流学习共享平台,可以帮助更多的护理学生了解国外护理文化风貌,共享参与境外交换项目学生的跨文化护理学习经验,并参与境内外高校师生在线讨论,通过网络将境内外高等护理院校师生联系起来,实现无国界的学习氛围,对高等院校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将具有实际推动作用。

篇9: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有效保障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学科建设 发展机制

篇10: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探讨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负责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不一,各部门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范围划分不够明确,又缺乏校一级专门机构的有效协调,造成各职能部门之间规划一致性、工作协调性、政策衔接性不够。有的学校虽已成立了专门的校级学科建设管理机构,但因种种原因,要么没能从真正意义上强化建设,要么未赋予实际的工作职能,而仅仅是作为争办学位点的阶段性机构,因而亦未能有效地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科研规划、学科队伍、科研对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等诸多方面难以科学整合和协调。不少院校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还不够成熟,学科建设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学科建设的决策与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因此,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