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昌言使北引节选》阅读及答案

萍水相逢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萍水相逢”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送石昌言使北引节选》阅读及答案(共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送石昌言使北引节选》阅读及答案

《送石昌言使北引(节选)》阅读及答案

①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②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②之间足矣。

③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③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④,吾知其无日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折冲口舌:靠外交的辞令同敌斗争。③奉春君:即汉时的娄敬,因刘邦赐他姓刘。《史记·刘敬传》载“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④匈奴:契丹。

22. 第①段叙述了作者自己半途而废、折节复学、□□□□的求学经历。(1分)

学而有成

23. 第①段回顾了石昌言“啖我”、“闻吾废学”、“称善”等往事,意在 表现石昌言对自己的关怀与鼓励。(1分)因这种关怀而产生的'深厚交情是下文勉励、期望之语真诚表达的基础。(1分) 。(2分)

24.下列与石昌言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2分)

A.石昌言是作者的近邻,又是亲戚,比作者年长。

B.石昌言考中了进士第四名,在京师及各地做官。

C.能有今日的富贵是石的幸运,作者提醒他珍惜。

D.石此次出使的契丹,是屡次入侵宋的强悍之敌。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答案:这句话长短结合,整散结合:先用散句叙述两人的经历变迁,一长句突出石昌言所任新职的责任与荣耀,句式参差,富于变化;再用整句与短句铺排出使场面的风光与神采,节奏鲜明,颇有气势。

26.第③段例举了两个出使敌国的典型事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答案:用“彭任从富公使还”的例子,说明对敌国之耀武扬威应毫不“震惧”,(1分)以“奉春君使冒顿”的事例说明要善于识破敌人的阴谋诡计。(1分)两件事例从不同的角度,提醒石昌言应吸收历史教训,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取得出使任务的胜利。(1分)

篇2:送石昌言为北使引阅读答案

苏 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本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始数岁,未学也 始:开始

B.又以亲戚故,甚狎 狎:亲近

C.察其意甚恨 恨:遗憾

D.说大人,则藐之 藐:轻视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 )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B.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C.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D.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

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参考答案:

10.A【解析】始:才。

11.C【解析】A中昌言表现是说二人的亲近;B中一说昌言举进士后的名气影响,一说苏洵听到昌言的称赞感到高兴;D中虽日为文言苏洵很晚才求学,虽每天写文,但心中自惭。

12.B【解析】没有反感之意,作者认为石昌言的富贵是情理之中的事。

篇3:《送石昌言为北使引》阅读答案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始数岁,未学也 始:开始

B.又以亲戚故,甚狎 狎:亲近

C.察其意甚恨 恨:遗憾

D.说大人,则藐之 藐:轻视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A.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②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B.①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②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C.①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②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D.①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②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4分)

译:

(2)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3分)

译:

(3)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3分)

译:

(十七)

10.A(始:才)

11.C(A中昌言表现是说二人的亲近;B中一说昌言举进士后的名气影响,一说苏洵进京游学与昌言相见后的情景;D中“虽日为文……”言苏洵很晚才求学,虽每天写文,但心中自惭)

12.B(没有反感之意,作者认为石昌言的富贵是情理之中的事)

13.①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石昌言,互相慰问如同平常一样高兴。(游、相与、劳问各1分,在意1分)②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生、使各1分,大意1分)③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所以、中国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昌言应进士科科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回忆当时同一群小孩在这父亲身边嬉戏,昌言从旁边拿枣子和板粟给我吃,我们两相距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同他很亲近。昌言应进士科考试后,一天天地有名气。我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稍微懂得读书,学习断句,对对子及声音格律,没有学成功就荒废了。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业,口里虽然不说,但看他的意思很遗憾。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第四名进士,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讯了。我一天天地长大,就有所感而悔悟,改变过去的旧习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见了很高兴,称赞写得好。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稍微有点自喜。现在过了十多年,我又来京城,可是昌言已在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虏庭,(出发前),树起了大旗,有几百名随从,前来送行的车子有上千辆,送出都门外,昌言意气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了!我自思孩提时,在父亲身旁见到昌言,哪里料想到他今天有这样显赫呢?

富贵没有什么稀奇,我对昌言独自有此感慨。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往年,彭任随富弼出使契丹回来,给我讲,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跟随的人害怕得变了脸色,等到早晨起来,看到路上战马跑过的痕迹,还胆颤心惊,情不自禁。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因此有的人以至于震惧而失言,被夷狄笑话。唉!他们多么不会思考问题啊!从前奉春群出使匈奴,匈奴把壮士健马藏匿起来,不让它们显露,因此才有平域之战。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没有多大能耐了。孟子说:“游说大人物时,要藐视他们。”何况对于夷狄呢?请让我将这名话作为赠言。

篇4:《送石昌言为北使引》阅读答案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其意甚恨 恨:遗憾

B.又以亲戚故,甚狎 狎:亲近

C.吾始数岁,未学也 始:开始

D.说大人,则藐之 藐:轻视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12.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B. 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C. 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D. 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4分)

(2)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4分)

(3)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4分)

译:

答案:

10.C(始:才)

11.D(没有反感之意,作者认为石昌言的富贵是情理之中的事)

12.D (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13.①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石昌言,互相慰问如同平常一样高兴。(游、相与、劳问各1分,大意1分)②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生、得、使、折冲口舌之间,各1分,)③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所以、中国各1分,大意1分)

译文: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 洵

昌言应进士科科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回忆当时同一群小孩在这父亲身边嬉戏,昌言从旁边拿枣子和板粟给我吃,我们两相距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同他很亲近。昌言应进士科考试后,一天天地有名气。我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稍微懂得读书,学习断句,对对子及声音格律,没有学成功就荒废了。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业,口里虽然不说,但看他的意思很遗憾。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第四名进士,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讯了。我一天天地长大,就有所感而悔悟,改变过去的旧习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见了很高兴,称赞写得好。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稍微有点自喜。现在过了十多年,我又来京城,可是昌言已在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虏庭,(出发前),树起了大旗,有几百名随从,前来送行的车子有上千辆,送出都门外,昌言意气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了!我自思孩提时,在父亲身旁见到昌言,哪里料想到他今天有这样显赫呢?

富贵没有什么稀奇,我对昌言独自有此感慨。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往年,彭任随富弼出使契丹回来,给我讲,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跟随的人害怕得变了脸色,等到早晨起来,看到路上战马跑过的痕迹,还胆颤心惊,情不自禁。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因此有的人以至于震惧而失言,被夷狄笑话。唉!他们多么不会思考问题啊!从前奉春群出使匈奴,匈奴把壮士健马藏匿起来,不让它们显露,因此才有平域之战。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没有多大能耐了。孟子说:“游说大人物时,要藐视他们。”何况对于夷狄呢?请让我将这名话作为赠言。

篇5:送石昌言为北使引文言文及答案

苏 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既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噗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苏洵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

A.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筑②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B.①昌言举进士,日有名筑②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C.①虽不言,察其意甚恨筑②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D.①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筑②虽日为文,中甚自惭

(1)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含意的能力。A项首句表明二人关系亲近。B项首句表现昌言举进士后的'名气影响,次句表明苏洵听到昌言的称赞后感到高兴。D项次句表明苏洵因“为文”水平不高而心中自惭)。

【参考译文】

昌言应进士科科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回忆当时同一群小孩在我父亲身边嬉戏,昌言从旁边拿枣子和板栗给我吃,我们两家相距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同他很亲近。昌言应进士科考试后,一天天地有名气。我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稍微懂得读书,学习断句、对联及声韵格律,没有学成功就荒废了。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业,口里虽然不说,但看他的意思很遗憾。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第四名进士,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讯了。我一天天地长大,就有所感而悔悟,改变过去的旧习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见了很高兴,称赞写得好。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稍微有点自喜。现在过了十多年,我又来京城,可是昌言已在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虏庭,(出发前),树起了大旗,

有几百名随从,前来送行的车子有上千辆,送出都门外,昌言意气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了!我自思孩提时,在父亲身旁见到昌言,哪里料想到他今天有这样显赫呢?

富贵没有什么稀奇,我对昌言独自有此感慨。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往年,彭任随富公出使契丹回来,给我讲,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跟随的人害怕得变了脸色,等到早晨起来,看到路上战马跑过的痕迹,还胆颤心惊,情不自禁。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因此有的人以至于震惧而失言,被夷狄笑话。唉!他们多么不会思考问题啊!从前奉春君出使匈奴,匈奴把壮士健马藏匿起来,不让它们显露,因此才有平城之战。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没有多大能耐了。孟子说:“游说大人物时,要藐视他们。”何况对于夷狄呢?请让我将这名言作为赠言。

篇6:文言文《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洵》阅读练习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始数岁,未学也 始:开始

B.又以亲戚故,甚狎 狎:亲近

C.察其意甚恨 恨:遗憾

D.说大人,则藐之 藐:轻视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B.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C.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D.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篇7:古文《范石湖使北》阅读注释和答案及翻译

古文《范石湖使北》阅读注释和答案及翻译

范石湖①使北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至能奏曰:“兹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纳之袖中。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至能将回,又奏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口奏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以至大用。2-1-c-n-j-y

(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释】①范石湖:即范成大(公元 1126﹣1193 年),字至能(致能),自号此山居士,又号石湖居士,世称范石湖。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愿反侵地 通“返”,归还 ②议定乃行 才

③至能徐出袖中书 慢慢地 ④虏主许之 答应、应允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

译文: 范成大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上的话写在上面.

②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

译文: (范成大)回来以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大加赞赏.

(4)同样是出使,范成大使北,始终“伏地不起”;唐雎使秦,最终“挺剑而起”。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请简要分析。

【考点】DB: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译文:

淳熙年间,范至能出使金朝,孝宗让他口奏金主,说河南是宋朝陵寝所在地,愿意归还侵略的土地,至能上奏曰:“这个事情太重大,必须与宰相商量,臣希望以皇上的旨意告诉他,议定后才施行.皇上上点头表示同意,一会儿宰相坚决认为不可,而皇上的旨意坚决不变.范成大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上的话写在上面.至了金朝朝廷之上,把信放在袖子里.完了就跪着觐见国书,伏在地上不起来.当时金主是葛王,性情宽厚仁慈,传令宣召问出使的人为什么不起来,至能慢慢地从袖子中拿出信,奏曰:“臣来的时候,大宋皇帝另有有圣旨,难以记载载国书,让臣口奏,臣现在郑重地;恭敬地用信来表达,希望得到圣上御览.”信已经送上上,殿上观看的人都变了脸色.至能还是伏在地上.第二次传令宣召曰:“信上的.内容已经看了,你可以到使馆去了.”至能再次拜谢而退下.金朝群臣都不平,议论羁押范成大,而金主不同意,至能将要回国,又上奏说:“口奏的事,希望在国书中明报,仍要先宣示,希望使臣不落入欺骗蒙蔽的罪过.”金主答应了他.国报上写着云:“口奏之说,看了听了特别让人震惊,事情必须审慎处理,国家才能信誉美好.”(范成大)回来以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大加赞赏.因为这个升迁;越级,一直得到重用.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愿意归还侵略的土地.反:通“返”,归还;

②议定后才施行.乃:才;

③至能慢慢地从袖子中拿出信.徐:慢慢地;

④金主答应了他.许:答应、应允

(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金朝群臣都不平,议论羁押范成大,而金主不同意.根据句意,句子断为: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的词有:遂:于是;为:写;书:信;述:记叙,写.句子翻译为:范成大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上的话写在上面.

②句中重点的词有:既:已经;还:回来;嘉:赞赏.句子翻译为:(范成大)回来以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大加赞赏.

(4)本题考查理解人物的精神.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结合唐雎和范成大的表现可知,两人都具有勇敢、镇定和自信的性格,都是忠肝义胆(具有爱国情怀),都是英雄,都不辱使命.只是因为时势不同,任务各异,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答案:

(1)①通“返”,归还②才③慢慢地④答应、应允

(2)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

(3)①范成大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上的话写在上面.

②(范成大)回来以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大加赞赏.

(4)答案示例:两人都具有勇敢、镇定和自信的性格,都是忠肝义胆(具有爱国情怀),都是英雄,都不辱使命.只是因为时势不同,任务各异,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篇8:杜审言《送高郎中北使》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的阅读答案对比

杜审言《送高郎中北使》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的阅读答案对比

送高郎中北使

杜审言

北狄愿和亲,东京发使臣。马衔边地雪,衣染异方尘。

岁月催行旅,恩荣变苦辛。歌钟期重锡①,拜手落花春。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注:①《左传》记载:春秋时间,魏绛北和戎狄,成就了晋国的霸业,悼公特意为此将郑国进献的编钟和女乐的'一半赏赐他。

⑴这两首诗,同为送别诗,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⑵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感情色彩也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4分)杜诗写的是作者送友人使北方,与北方少数民族和亲。抒发的是对友人旅途劳苦的关切之情;同时激励劝勉友人为国立功,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2分)刘诗写的是作者为友人饯行,伫立目送的情景。抒发了别离时不绝如缕的愁思和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2分)

⑵(4分)杜诗直陈其事,直抒胸臆,活用典故,豁达乐观。(2分)刘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儿女情长,伤感含蓄。(2分)

赏析:《饯别王十一南游》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抒发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情意,描写了挥手远望直到陷入思念,愁肠百结,写得动人心弦。全诗没有“别离”二字,只写离别后的美景,然而浓浓的离情别绪已完全融入景中,曲折婉转,首尾呼应,手法新颖,别具匠心,离思深情,悠然不尽。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相关专题 昌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