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利兹栗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利兹栗子”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共12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实施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确立现代课程意识,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综合水平:加快课程建设,开发校本课程;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对教育的促进和发展功能;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构建比较完整的教育信息化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师队伍,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

本学期,我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地方与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体育、美术。其中地方与学校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写字课程以及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团队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所有课程、课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设置,无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重视开展好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兴趣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管理措施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是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篇2: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数学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在经过了一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计算还是会出现个别偏慢,易出错等粗心问题.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依赖心理,畏难情绪。这个学期我应该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观察物体(一),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二、数学学科发展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使学生知道“l时=60分”,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二)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向学生渗透简单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1、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

体验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第九单元 总复习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四、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三环七步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索(整理有效信息――列式――理由――试做)、合作交流(交流――汇报)、总结提升(优化)。

自主探索: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有关的信息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①整理有效信息:根据要解决的问题从多个信息中选择必需的信息,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信息选择不准确必然导致算式的错误。选择有效信息的过程可体现出学生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是否真正理解和明晰。

②列式: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各个有效信息的内在关系,列出算式。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③理由:让学生解释自己所列的算式,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信息,算式的前后有哪些联系。解释理由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所解决问题的理解,并有效的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列式中的错误。

④试做: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并进行检验。

合作交流: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分享他人的想法,彼此交流、讨论、补充、提示。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⑤交流:通过小组内交流,彼此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策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完善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

⑥汇报: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的成果,分享彼此解决问题的方案。

总结提升(优化):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和优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达成共识并确定解决此问题的最佳方案。

五、教材优化(学生作业系统设计)

篇3: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一)实验考查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实验考查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各班班主任和生物学科老师

1.生物学科老师负责对学生在实验考查技能和考查过程中注意事项进行培训。

2. 负责实验室布置及实验仪器和药品的准备

3. 负责通知各批次学生按时进出教室。

4.负责在实验楼前,组织考生排好队,有秩序进入实验室,并负责出入口处管理。

5.各班班主任负责清点学生人数,及时通知未到校学生,负责班级纪律、卫生管理提醒学生按时出教室到指定的集中地点排队。

6. 负责医务工作。

(三)监考组

生物实验室(1)

主监:外校专职教师1名

副监:

生物实验室(2)

主监:外校专职教师1名

副监:

二、考查科目、内容及时间

1.考查科目:八年级生物

2.考查内容:依据教育局教研室提供的实验考查试卷试题。

3.考查时间:xx年xx月xx日。

三、考查方式:

1.生物实验在实验室进行。每个实验室安排4组,,每组由一名专职教师监考,每组的考生6人,每个实验室设主考教师1名,实验员1名。

2.外校专职教师负责学生的抽签,每组的专职教师负责记录考生的成绩,实验员负责仪器的补给,考生考试结束后,外校专职教师负责收取考生实验考查成绩记载表。

四、考查结果

监考教师参照各学科实验考查评分细则,根据考生完成考查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习惯,对考生的实验操作基本能力进行评价,并在学生实验报告上评定等级〔实验操作考查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第〕。

五、实验操作考查的组织

1.考场布置:xx月xx日教务处、实验员根据要求做好考场的布置工作,要求实验桌应满足实验操作要求,桌上没有与考查内容无关的器材与药品。每个考场应保持清洁卫生,通风和采光条件良好,并有应急仪器、药品、草稿纸等以备考生使用。

2. 考前一天,进行考前动员,进一步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和考场注意事项的培训,并组织学生熟悉考场。

3.考生分期分批进入相应考场,考生除携带必备的文具外,不许将其它物品带入考场。

4.考查时间:开考铃响,考生方可进行实验操作,答题如需草稿纸,应有考场统一提供。每场实验操作考查时间为15分钟。

5.主考及工作人员开考后要核查考场人数;及时了解情况,处理偶发事件,根据考场实际,分别记录缺考等有关情况。

6.监考教师必须佩带监考证,严肃考场纪律,监考教师对违反考查纪律的行为,分别采取劝止、警告直至取消考查成绩等措施,并如实记录事件发生的情况。

7.实验操作考查考生当场操作,监考教师当场评分。

8.当考查结束前5分钟,监考教师应提醒考生。考查结束铃一响,即告知全体考生停止操作及答卷。并有秩序地组织考生离开考场。

9.收卷整理:考查结束,监考教师应严格按照考生顺序分别整理好考生的书面答卷和考生实验考查成绩记载表。

10.实验操作考查工作结束后,将答卷、实验考查成绩记载表送学校存档。

篇4: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以新课程实施要求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科技创新,人人有责”意识,为今后学生的发展奠基。

二、活动主题

节约――我为和谐社会展才智

三、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斗志;

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勇于创造的精神;

3.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校园生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四、活动要求

1.参与对象。在校初一年、初二年、高一年、高二年的全体学生及相应的班主任。

2.分类实施。校园科技节由不同的活动系列组成,各年级、各学科、各备课组及全体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在活动中选定自己的活动内容,根据不同活动的具体要求组织实施。

3.注重过程。活动的实施要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要围绕活动的主题科学设计活动方案。同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与学习相连、与生活相关、与科技结合;体现时代气息、彰显科技魅力、展现学生水平。核心是我们的、自己的、科学的、时代的。

4.严格评审。每项活动都要制定出较为完备的考评方案,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对活动的成果进行评审,要设置一、二、三等及优秀奖若干名,对获奖者个人及团队进行表彰。

5.成果展示。对科技节活动中产生的获奖作品要进行展示,以此激发全校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五、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此项活动的组织领导,特成立第二届科技节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学科教研组长

六、活动内容

1.科技小论文比赛(组织者:教研室)

(1)评选内容: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自然与社会,阅读科普读物,然后写一篇观察报告、科技小论文、读后感、科普童话、科普幻想等体裁的文章。

(2)评选要求:

①论文必须符合基本格式,所有论文一律用A4纸打印,正文使用宋体四号字,字数在1000字――2500字之间。

②科技小论文要突出论据的科学性、思维的创新性,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社会调查必须经过实地调查或查阅文献,内容必须真实,不得捏造或浮夸,调查要求实事求是。

③论文题材、内容不限,不得抄袭、网上下载,文责自负。引用原文或资料必须注明。论文可个人撰写,也可小组合作(最多不超过4人),注明作者及所在班级。

④论文上交截止时间:11月21日(星期四)前。各班由班长收齐后以班级为单位统一上交教研室柯荣辉老师。

(3)评选对象:

相关教研组(除物理组和英语组以外)的高一、高二、初一、初二的科任教师的每个教学班至少辅导一篇科技小论文参与评选。

(4)评审奖励:

每个年段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2.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组织者:物理组)

(1)评选内容:

组织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运用“声、光、电、磁、运动、机械”等科学原理,制作科技作品。

(2)评选要求:

①创新实物作品:生活小发明、节能环保小发明、变废为宝小设计、学习小发明、科技小发明、娱乐小发明、手工小艺术品等。

②创新理念作品:创新理念型论文(新观点、新理念、新颖管理模式)、书法、科幻画等。

③创新演示作品:电子贺卡、演示文稿等(演示某个科学幻想情节、故事、介绍类等)。

注:小发明要有创意,有价值,实用性强。小制作要精致、美观。每件作品附带两份说明书,一份粘贴在作品的下方,一份单独上报。说明书中注明:发明(制作)人、班级、作品名称、使用方法、辅导教师、发明(制作)时间等等。所有作品必须是同学本人亲手设计制作,也可以利用别人的理念进行创作,如发现有偷窃他人发明成果或别人代替制作者,取消其参评资格并进行严肃批评。

(3)评选对象:

高一、高二、初二每位物理教师的每个教学班至少上交一项科技小发明小制作作品参与评选。

(4)评审奖励:

初中组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高中组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3.科技绘画摄影比赛(组织者:美术组)

(1)评选内容:

组织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歌颂美好的生活。如未来的溪安、未来的汽车、未来的八中等。

(2)评选要求:

①摄影作品要求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向上,作品要能展示摄影者一定的摄影功底和摄影技巧。作品可以反映社会生活,也可以反映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题材不限。

②摄影作品直接上交照片,底片自留。照片尺寸大小、色调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每幅照片应有“标题”,并配有简短的背景材料文字介绍,有作者署名及注明所在班级。

③作品可个人单独完成,也小组合作完成(不超过3人)。照片内容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利和个人隐私。

④作品上交截止时间:11月29日(星期二)前。各班由美术教师收齐后以班级为单位统一上交给陈锦洞老师。

(3)评选对象:

高一、高二、初一、初二每位美术教师的每个教学班至少上交一份科技绘画、摄影作品参与评选。

(4)评审奖励:

初中组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高中组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4.科技节英语手抄报(英语组李宏N负责)

(1)评选内容:

选材要新颖、健康,但不能单一,应具有多样性。以贴近校园生活、学习、节能减排以及反映年轻人思想、国内外文化知识等为主。

(2)评选要求:

手抄报统一为4开纸(55cm*39cm),可以参考英语学习辅导报,版面布局合理,知识性和和观赏性有机统一,排版自由发挥,可以个人参赛,也可以小组集体参赛,作品不为印刷品。

作品上交截止时间:11月29日(星期二)前。

(3)评选对象:

高一、高二、初一、初二每位英语教师的每个教学班至少上交一份科技英语手抄报参与评选。

(4)评审奖励:

初中组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高中组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

5.科技小制作(组织者:教研室)

(1)评选内容:

内容指对有关环保、模型(海模、航模,车模等)、气象等各类科技小制作、小发明作品进行评比。作品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行准备、设计,也可以在教师和家长指导下进行创作。

(2)评选要求:

①创作的作品必须符合设计的基本原理,即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规范性、环保性。

②上交的作品必须制作成原型或模型,并说明尺寸、制作材料等,撰写好产品使用说明书。每件作品要注明创作人员姓名及所在班级,否则视为无效。

③作品题材、内容不限,可个人创作,也可小组合作制作(最多不超过8人)。

④该项活动内容要求高一年级必须人人参与(包括合作参与),作品制作记入《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期末考核成绩;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级每班至少上交一件作品。

⑤作品上交截止时间:11月29日(星期二)前。

(3)评选对象:

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各班至少有一个科技小制作作品参与评选。由班主任指导制作并负责收取上交给郑海滨老师。

(4)评审奖励:

初中组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高中组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

6.科技黑板报(组织者:团委会)

(1)评选内容:

可多种多样。如节能减排、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批评反科学的现象;推广有意义的活动;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等。

(2)评选要求

①科学性:要遵循科学原则。

②思想性:思想性主要表现在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人际关系、纪律、法制等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于活动中,引导青少年关心家乡变化、科技进步和国家建设。

③实践性:活动让青少年在科普教育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创造了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学生通过板报获取科学知识。

④兴趣性:贯彻兴趣原则,吸引广大青少年积极加入到活动中,同时又在活动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青少年形成科学志向和科学理想。

⑤创造性:具有个性、有创新和开拓精神。

(3)评选对象

基础年段的每个班级在11月23日之前出一期以“节约――我为和谐社会展才智”为主题的黑板报。

(4)评审奖励:

初中组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高中组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

七、时间安排

xxxx年11月为作品展出评比时间,20xx年元月为表彰奖励时间。请各组织单位请积极开展工作,按时完成任务。

八、总结奖励

单项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若干名,分别给予奖金和证书。并把一等奖的作品送到县参与评选。

团体奖:一等奖每人次记3分、二等奖每人次记2分、三等奖每人次记1分;以各班成绩总分为序,学校按年级表彰总分前八名班级为科技节活动先进班集体并给予班主任组织奖。

指导奖:根据评比结果,分别对一、二、三等奖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篇5:学校课程开设实施方案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结合教委下发的课程计划,根据本校实际,按以下方案实施:

一、课程设置

学校认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制订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每学期初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执行方案、制定总课程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积极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上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内容和空间。

本学期,我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地方与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体育、美术。其中地方与学校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礼仪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所有课程、课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设置,无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重视开展好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兴趣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时分配(周)

一、二年级:语文(9课时)、数学(7课时)、品德与生活(2课时)、体育(2课时)、音乐(1课时)、美术(1课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3课时)

三至五年级:语文(7课时)、数学(6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外语(4课时)、体育(2课时)、音乐(1课时)、美术(1课时)、科学(2课时)、综合实践(3课时:包括信息技术1课时;劳技1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地方与学校课程(2课时)。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每课时40分钟,一、二年级每周总课时数26节。三至五年级每周总课时数30节。

三、学校课程管理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是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认真研究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并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加强管理,科学设置各类课程。

严格执行新课程设置方案,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指令性内容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在课程管理上转变管理思想,研究管理办法,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主体作用,保证足够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发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时 间和空间。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小组,成员包括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

篇6: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课改为载体,在学校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2.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学校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学校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学校课程的价值而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学校课程实施的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

3.仔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保证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4.制定学校课程开设计划,将学校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教师每学期应根据学校制定的计划,撰写教案。

5.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如表演、竞赛、参观、讲故事、游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学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五、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

1.成立学校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的检查评价。

2.对学校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

4.对于参加学校课程开发的教师学校将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学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七、资源包的开发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课程的资源包必不可少,因此,要求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开发资源包,学校进行资助,保证学校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八、配套措施

1.教导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教科所领导来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计入教师工作量,按工作实绩进行奖励。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看过20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人还看了:

1.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2.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3.2017小学学校课程教学计划

4.小学20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5.2017年小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篇7: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文件精神,切实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入践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学习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享受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特制订本方案。

二、组织机构

组长:王树兵副校长全面负责

副组长:王道军:课外活动组织管理

王岩:课外活动实施、评价、考核

级部主任:本年级活动课的组织管理

组员:各班主任:课外活动的全程监管与指导,学期末上交活动记录。

三、实施目标

1、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运动,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

3、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以及不怕艰辛、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四、实施要求

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学校有比赛

五、操作措施

(一)校本化俱乐部式体育活动的实施研究

(二)校本化俱乐部式体育活动的课程方案研究

1、调查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确定俱乐部下设的项目部。通过访谈、设计问卷,调查学生的体育倾向,结合本校的场地、器材、设施和师资情况,分设各项目部。

2、配备各项目部辅导教师。在师资配备上,根据各项目部学生报名情况和学校的体育传统项目来分配辅导教师。对参加人数较多的活动项目,配备多名辅导教师;对学校的传统项目,除配备辅导教师外,还要配备专业体育教师,以便更好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3、安排俱乐部的活动时间、活动形式。根据俱乐部项目部的多少、人数,精心安排、设计各项目部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方式。各项目部计划一学期进行辅导、培训,一学期进行竞赛。

(三)校本化俱乐部式体育活动的评价研究

1、开展在校学生的评价。通过在校学生的评价,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优化活动形式,俱乐部委员会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

2、开展教师评价。通过教师对俱乐部活动建设、活动开展、学生参与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验证学生在体质、能力方面的进展状况。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注重搜集、分析相关理论信息和研究成果,不断完善研究目标,丰富操作样式。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连续不断的追踪调查研究,评价实验操作成效,发现纠正实验样式。

3、行动研究法。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4、经验筛选法。对以前的经验、做法进行筛选。

篇8:中心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校长)

副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副组长:学科组长

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等相关教师

3、课程实施督察小组(负责课程实施的督察)

组长:---(校长)组员:班主任、物理、化学、地理、综合实践课程

副组长:政教主任年级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七大类课程:

1、认知类:认识自身以及身边的人、事及事物(尺寸、重量、年龄、生日等)

2、欣赏制作类(摄影、剪纸、折纸、面食制作、绘画、图片——当地名胜风景)

3、音乐类(民歌、小曲调、乐曲、舞蹈等)

4、体育类(球类、跳绳、毽子等规则、技能)

5、礼仪教育(道德规范、文明用语、语言艺术、常用交际用语、英语常用交际口语等。)

6、地方人文(本县历史名人故事、县名及村名的由来及变迁等。)

7、信息技术(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

五、实施办法

1、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2、布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3、加强校本课程的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4、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5、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6、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

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学习、发展、成长的过程。我们愿继续努力,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开拓、去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篇9: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基本标志。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市教委关于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我校优质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优质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优质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具有高职特色的示范性课程。

优质课程建设的立项由学校统一组织,原则上按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类别、对专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及自身的特色来选择。

优质课程建设分为立项资助项目和立项无资助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再从优质课程中选择优秀者推荐申报市级精品课程。近三年,全校在每个建设期,选择10门左右课程作为立项资助的重点建设课程,立项无资助的重点建设课程数量可适当放宽。

二、优质课程建设的立项条件

在教材建设、实训条件、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方面基础较好,在校内有良好的影响,能起到示范作用的课程。

具有两名以上校内任课教师,课程负责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课程负责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

课程负责人教学效果良好,在近一年课程教学检查与评教中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

三、优质课程的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在职称、年龄、专兼职等方面有较为合理的结构,并形成梯队;课程建设组成员在课程建设期内有相应的教研、科研成果。

有高水平的教学大纲、教材、完备的教学辅助资料(课程介绍、主讲教师介绍,学习指导等)。

有高水平教案(讲稿)及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含素材库、试题库、试卷库等。除试卷库外,各项建设内容要挂在学校教学平台上。

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适应性,能反映相关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最新发展动态。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体现“以能力为基础,以应用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提倡用计算机管理试题库组成试卷,并针对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形式多样的与课程特点相适应的考试形式。覆盖面较大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理论部分的考核应积极采用教考分离的考试形式。

有实践环节的、或以实训为主的优质课程必须相应加强实践环节的建设,建设好实验室或实训室、实习基地,配备好相应的师资与技术人员队伍。

四、优质课程建设的管理

优质课程建设的申报和审批

(1)申报申报工作由各教学单位组织,教师个人申请并填写《天津职业大学优质课程立项申报表》,学院评审、签署意见后交教务处。优质课程立项每一年申报一次。具体申报时间由教务处确定。

(2)审批审批工作由教务处组织,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委员会审定。本着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的'原则,每一年审批10门左右课程为学校重点建设资助的优质课程,并确定若干门立项无资助课程。

优质课程建设的日常管理

(1)对已审定的重点建设优质课程实行学院系部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二级负责制。

(2)优质课程建设的日常管理主要由学院系部负责,教务处对优质课程建设的进展实行目标管理,并以学期为单位进行阶段性检查。课程负责人在每学期末要做出书面总结,在放假前两周交教务处。

(3)在优质课程建设阶段检查和评估中,对工作突出、成果显著的课程将予以奖励,对组织工作不力、建设工作起色不大的课程,学院系部必须及时整改以确保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对建设迟缓、无明显起色的课程将中止建设工作,停止经费投入,并暂停该课程下一批优质课程立项资格。

(4)教务处将定期组织优质课程建设的成果交流,以促进全校的课程建设。

优质课程建设的经费管理

(1)学校将建立优质课程建设基金。

(2)校级优质课程建设经费申报由教务处受理。

(3)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每门重点建设课程学院系部与学校按资助,总建设经费10000元。

(4)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重点建设课程必需的资料费、少量急需的教学器材设备购置费(小额)、调研费、教学研究及学术活动费、编制试题库和习题集所需经费,以及必要的印刷费等,不能用于购置奖品、礼品、非教学用品,不能作奖金或酬金。所有经费开支须经课程建设负责人验收同意,主管院长签字后,方可报销。

(5)各学院系部应在每学期末的书面总结中对经费使用情况做出汇报,并随时接受教务、财务部门的检查。对课程建设基金有滥用或浪费现象的,要追查责任;对在资金使用期限内课程建设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期完成者,由课程负责人申报延期,延期后仍不能完成者,将停止资助,并追回剩余基金。

优质课程的验收

(1)优质课程的建设以一年为周期,建设期满,由课程建设负责人填写《天津职业大学优质课程建设结项审批表》,学院系部完成初审,达到建设标准的,报请学校进行终审。教务处组织进行评审和验收。

(2)评审过程分为答辩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教学效果评价、校内公示四个阶段。公示期内如无异议,经主管校长批准后以学校正式文件形式公布评审结果,授予“天津职业大学优质课程”称号,享受相应待遇,并优先推荐申报市级精品课。

(3)优质课程每两年接受一次复评,依据优质课程的建设目标,重点考察优质课程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复评仍能达标者,继续保持“优质课程”称号;复评不能达标者,取消“优质课程”称号。

(4)优质课程(精品课程)为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等人身权,其他权利由学校享有和行使。

(5)经验收,对尚未达到标准的重点建设课程,将责成相关学院系部分析原因,做出计划,限期(一般为三个月)达标。若到期仍不能达标,则取消“重点建设优质课程”的资格,并在相关学院系部考核中扣分。

(6)立项无资助项目中建设成效显著的,也可申请参加“优质课程”评审,通过学校评审和验收,也可授予“天津职业大学优质课程”称号,并由学校和相关院系部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作为奖励。

五、政策支持与工作量认定

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及校级优质课程在教师岗位聘任时按相应级别的科研项目对待。

获得一门市级精品课程命名的,奖励课程建设组5000元;获得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命名的,奖励课程建设组10000元。

篇10:学校特色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我校依据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并已开展选课与走班上课。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规范课程设置,加快课程建设

1、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与我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学校对课程结构进行战略性思考和整合规划,构建包括德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兴趣特长课程等一系列课程群,满足学生结构性、方向性、个性化选课需求。开发完善学生发展指导课程体系,将学生发展指导与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科学制定学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

2、均衡安排课程教学。本校落实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说明,整体设计高中三年课程总表。在课程设置上,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艺术课程分三个层次: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提高性课程。涵盖了美术鉴赏、书法、国画、美术史、摄影、衍纸、纤维艺术、素描、色彩、速写;音乐鉴赏、歌唱、舞蹈、钢琴、古筝、吉他、小提琴、双排键琴、电声合奏、乐理、合唱、歌曲演唱、视唱、乐理、声乐、空乘、模特、摄影、播音主持、影视编导、影视表演、文学与写作、演讲与口才、影视表演、影视欣赏等不同领域多方向的课程。在课时安排上,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艺术课每周2课时,每课时按45分钟计,18课时为1学分。学生在3学分基础上最高可以取得9学分。

(二)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保障教学秩序稳定

1、统筹安排教学资源。学校认真测算开展教学和管理改革所需的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平台等教学资源,根据需求我校统筹协调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艺体活动场馆、专用教室、功能教室等各种教育资源,为选课走班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2、积极推进选课走班。我校在必修课程同时实施艺术选课走班教学,根据学生自主选课需求、学习兴趣特长、高校招生要求等,结合校情,合理设置选课组合,满足学生选课需求。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运用,积极探索“互联网+”教学教学改革,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智能管理,提高管理育人的水平。

(三)深化教学评价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1、成立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的检查评价。

2、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任课教师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

4、对于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学校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校本实现目标

1、总目标: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2、学生发展目标: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3、教师发展目标: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实验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实施要求

1、教师每学期应根据学校制定的指南,撰写教案。

2、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如表演、竞赛、参观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4、教师必须在每次校本课程后,作好记录。

5、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学期结束上交学校。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通高中学校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推进普通高中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放在首位,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

(二)加强培训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高度重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普通高中学校调查研究,共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各级教研部门要切实转变教研方式,建立教研员定点联系高中学校制度,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和进行指导,挖掘和培育学校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典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三)强化督导考核。省教育厅将定期对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和教学安排情况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问题,限期进行整改,及时进行通报。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辖区内的普通高中学校进行全方位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省教育厅要把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纳入对各市基础教育重点考核内容。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学校要创造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的校内外环境。广泛发动,积极动员,凝聚共识,齐心协力,使教师、学生、家长等都了解、关心、支持新课程改革。

篇11:学校特色课程实施方案

为巩固和深化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增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努力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提升办学内涵,建设充满活力的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我校决定结合校园文化、规模、师资等方面将“知行”课程作为建构黄思小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一、课程建设背景

王阳明《传习录》记载:“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精益求精,达到最完美的地步。故此,我校提出“知行”特色校本课程建设。

1、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融汇了几千年来古人的智慧结晶。习近平主席也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学校、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去传承、去弘扬。

2、时代的需要

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学校制定特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也是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3、学生的需求

“以人为本”是我校的办学思想,这里的“人”主要指学生。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学校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关乎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目标设定

总体目标:“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培养新时代好少年。

1、促进学校文化品位提升

通过“知行”特色校本课程的建构和实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学校文化。书香特色是我校传统,而“知行至善”是将书香文化进一步弘扬。知识和行为,智慧与实践,只有相互协作、相互融合才能促进发展和进步。

2、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创建“知行”特色校本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此,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是我们课程实施的关键和目的。

3、促进教师专业素养进步

“知行”特色校本课程的创建需要学校全体教师的专业支撑。教师要充分领会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和内涵,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提升课堂教学、活动育人的水平,力求在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培养“知行至善”的.新时代好少年。

三、课程建设原则

1、坚持科学性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实施过程严谨规范。

2、注重时代性

充分反映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课程实施成果与时俱进。

3、强化民族性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四、课程建设内容

知行课程包括“经典诵读课程”和“翰墨书香课程”和“乡韵研学课程”。

黄思小学是江都区书香特色学校。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特色项目,逐步解决偏远农村学生学习、活动资源的缺失问题,结合江都区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我校构建“1+N”校本课程体系。“1”即“经典诵读课程”,为我校学生的必修课程。“N”为“翰墨书香课程”和“乡韵研学课程”,为我校学生的选修课程。

“经典诵读课程”以扬州市《经典诵读三百篇》和江都区经典诵读特色联盟学校共同编印的《展读经典》为载体,组织全校学生吟诵经典古诗词、美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积淀人文底蕴、提升文化素养。“翰墨书香课程”则组织校内有对书法感兴趣的学生了解软笔书法知识,进行书法练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刻苦精神。“乡韵研学课程”依托黄思当地资源,建设富有农村特色的研学活动实践基地,动员、组织全校学生按低中高年级段,以“农情乡韵”为主题进行研学,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课程实施策略

1、健全优化组织管理

学校要充分发挥组织保障功能,成立以校长陈小荣为组长、副校长褚丽萍为副组长的“知行”特色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下设“教导处”“少先队大队部”两个职能部门。教导主任盛爱生和大队辅导员周桐为这两个部门的责任人,具体负责课程实施。其中,教导处负责“经典诵读课程”,大队部负责“翰墨书香课程”和“乡韵研学课程”,校长室负责考核评价。

2、提升教师课程能力

“知行”课程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主体――教师。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每个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通过强化校本教研,领会精神要求,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如负责“经典诵读课程”的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两本教材内容,备好课,上好课;负责“翰墨书香课程”的叶新军老师要在已有书法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不断研究与提升,使书法课堂既有知识性又富有艺术性;负责“乡韵研学课程”的老师要提前熟悉活动课程的内容与目标,增强研学课程的有效性。

3、灵动安排课程需求

为适应“1+N”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需求,同时也符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安排,我们要灵活机动地安排课程形态。即:必修课程“经典诵读”安排在每周三下午社团活动后30分钟;选修课程“翰墨书香”安排在社团活动课时间,每周1小时;选修课程“乡韵研学”临时安排在周四“少先队活动课”时间,具体根据活动内容和校外实践基地情况安排,每学期3―4次。

4、搭建有效活动平台

“知行”课程的正常开展需要多种活动平台的支持,因为有效的活动平台可优化教学的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经典诵读课程”大多数在在教室进行,我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互联网教学设备,为“翰墨书香课程”提供了专门的书法教室,为“乡韵研学课程”规划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热点”“亮点”实践基地等。

六、课程评价方式

1、对教师的评价

(1)必修课程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教案,选修课程还须有考勤记录。

(2)教师应按照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和目标。

(3)及时要及时保存好学生作品及资料,以便参与相关活动和学期考核。

(4)学校领导小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谈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

2、对学生的评价

特色校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度等,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参考条件之一。

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现,如作品、表演、实践操作等形式展示,亦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参考条件之一。

七、课程实施保障

1、学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课程理论培训。

2、学校对参与特色校本课程的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

3、学校保证特色校本课程实施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校外实践基地)。

4、学校对课程实施做好各类设施的提供,如校园网络、书法耗材、劳动工具等。

5、学校对参与特色校本课程的教师提供必要的经费奖励和优先评优资格。

篇12: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的

20XX学年我校七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均为35人左右,已经具备了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基本条件,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乐,发展得更全面,让师生之间互动的频率更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学校研究决定,在七年级(3、4)班进行小班化教学试验,为今后学校全面实施小班化教学,推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积累经验。

二、实施原则

实行由点至面,逐步推行的方式,在取得成绩和经验后扩大参与面。

三、具体措施

1、建立学习小组,明确座位安排

(1)做好前置诊断、

各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弄清学生的认识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的现状,为学生编排合作小组,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2)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根据前期诊断材料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再考虑到性别、兴趣、现有水平,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因素合理搭配、进行编组,每组人数以5—6名为宜。(男女生适当搭配、好、中、差生适当搭配)组员要进行训练,做到既相互合作,又不过分依赖别人。组长定期或不定期轮换,轮换方法可多种多样。

(3)明确座位安排

座位的编排多种多样,根据我校的实际,建议以下安排:圆桌编排式;面向黑板编排式。

2、实施讨论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以分组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具体教学程序为:板书课题——学习目标展示——学习指导——学生自学——自学检测——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小结——当堂训练——布置课后分层作业。

为了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果,具体安排如下:

课前:

(1)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2)教师要进行集体备课,备好学案和分层作业,要精心预设每堂课要讨论的话题,以及准备课堂内即将由学生提问而生成的内容;

课中:

(1)安排好学生自我学习、小组讨论时间。

(2)交流时,采用首席发言人(小组推荐)和自动举手相结合的原则,其他同学可以举手补充。

(3),在小组讨论时,允许教师参与到个别小组的讨论中,进行个别辅导。

(4)充分尊重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有进步学生。

课后:

(1)对分层作业要及时反馈;

(2)做好个别化教育的记录。

(3)对学习困难学生要实行作业面批,全班同学的作业每周至少要面批两次。

(4)每学期写出一篇有关“小班化”教学的有质量的教学案例。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狠抓落实。通过学习不断转变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内涵,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从而将超前的先进的认识转化为全校师生共识和行动。

2、提高认识,全员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就是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育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可以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机制激励,回顾与反思,这些内动力来促使教师在实践中接受新理念,体验新课堂。

3、强化考评,务求实效。要强化目标意识,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全面发展。要强化质量意识,把重点放在“备、讲、练、辅、考、评”这些教学质量形成的关键环节上,不断创新方式,激发效能,落实细节,夯实基础,提升质量。从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出发,要做到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学校进行督促检查,全方位进行考核、考评。

4、建立学生档案袋。收集学生在一学期中参与各类活动取得的成果、学生学习成绩跟踪表、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资料、学生学习体会等。档案袋是对学生整体评价的重要依据。

5、建立教师教学档案袋。对教师一学期教学成果展示,包括教案、课件、教学成绩、个人或学生获奖情况、公开教学实录、个别化教育资料、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阶段小结、课题研究成果、学期总结等。注重量化和实绩数据,这是对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

6、开展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会。对教师做出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五、评价办法:

1、通过对实验班学生及教师初始状态,中期状态和终了状态进行实验比较分析,测评实验效果。

2、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测评进行动态分析,测评实验效果。

3、教师小班教学实施情况纳入各类考核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