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毕业班历史三模模拟试卷含答案

juooo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juooo”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毕业班历史三模模拟试卷含答案(共8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高三毕业班历史三模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40分)

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沈长云在《上古史探究》中说:周人的各封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如异姓封国有商的遗民、夏的后代、尧的后代等。这一现象

A.有利于华夏族形成

B.导致了不同族群的混战

C.造成了军阀割据现象

D.使周控制的地域减少了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为西周分封制造成不同族人混居现象。根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促进了文化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选项A正确;西周分封制在西周前期扩大了西周疆域,巩固了统治,选项B、D错误;西周后期出现诸侯割据现象,但不属于军阀割据,选项C概念误用,排除。

【点睛】西周分封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有影响,应当全面掌握。

2.公元前627年,秦军准备偷袭郑国,正好碰到郑国的大商人弦高外出卖牛,弦高一面派人回国报信,一面赶了十二头牛去犒赏秦军,并说是奉了郑国国君的命令前来。秦军以为郑国已经做好了准备,就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这就是“弦高救郑”的故事。这一故事反映出

①郑国是个强大富庶的诸侯国

②弦高是代表郑国的官商

③弦高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④弦高是很有实力的私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郑国商人弦高使用计谋,用牛犒赏秦军,使郑国免遭秦军进攻一事可见弦高是一名有较强的的经济实力的私商,而且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③④正确,②错误,选项B正确,选项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郑国并非强大富庶诸侯国,①错误,选项A、D排除;

【点睛】组合型选择题首先选择明显错误组合项,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3.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B.两宋政权的官方哲学不同

C.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渐趋客观

D.政局变化对学者产生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建立以后,中国再次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出于对自身合法性的解释需要,将同为宗室南迁之后建国的蜀汉奉为正朔就成了南宋统治者的需要,这体现了政治形势显著变化的影响,故D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与正统问题之争无因果联系,选项A排除;两宋官方意识形态都以儒家理学思想为主,故B排除;两宋学者对三国历史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渐趋理性客观,选项C错误。

【点睛】历史评价问题要将所评人事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语境下。

4.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早在唐朝饮茶之风已经形成。中国人饮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朴实故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这体现了

A.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

B.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

C.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

D.士人阶层追求享乐之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茶事过程中贯穿了儒家“中庸之道”“行俭之德”“明伦之礼”“谦和之行”,说明儒家思想对饮茶生活的渗入,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选项A排除;材料强调饮茶过程中体现的理念,与道家养生理念无必然联系,选项C排除;材料中“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未特指士人阶层,选项D排除。

5.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的国旗,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①是铁血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胜利的标志,产生于19,图②是大清国龙旗,1888年确立形制;图③为五色旗,称五族共和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的国旗,出现于19;图④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上确定。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选项C正确,选项A、B、D排除。

6.199月5日,傅斯年赴英国留学之前,在《新潮》上发表《“新潮”之回顾与前瞻》,文中写道:“我觉得我一生最有趣味的际会是在北大的几年,最可爱的是新潮社,最有希望的是北大的文化运动。傅斯年所说的“文化运动”

①使学习西方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②是一场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③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上的发展

④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傅斯年主编的《新潮》和北大的文化运动属于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政治革命基础上思想文化革命的延续和发展,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②③正确,选项B正确;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的运动,但材料未体现出使学习西方成为思想主流,①错误,选项A、C排除;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不准确,新文化运动只是在知识分子阶层的表现,没有深入到工人和农_动中,④错误,选项D排除。

【点睛】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7.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一书中提到:“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促使中国经济坚持下来的原因有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各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③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措施

④民族企业家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经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时民族资本家的投资企业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③④正确,选项D正确;根据材料时间1929可知这是在国民政府建立之后,排除①,选项A、C排除;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对中国投资是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不可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排除②,选项B排除;

8.以下歌曲均出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出自抗日战争时期的是

A.《赤潮曲》《国民革命歌》《工农兵联合起来》

B.《秋收_之歌》《当兵就要当红军》《苏维埃农民耕田曲》

C.《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保卫黄河》

D.《解放军大反攻》《人民战士英雄汉》《两个部队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保卫黄河》等歌颂了抗日战争,出自抗日战争时期,故C为正确选项;从“赤潮”“国民革命”“工农兵联合起来”“秋收_”红军“苏维埃”等字眼中可以看出A和B出自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是抗日战争时期,选项A、B排除;《解放军大反攻》应出自解放战争时期,选项D排除。

9.雅典在克里斯提尼改革后确立了民主制,但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认为,实际上雅典仍是由少数富人掌权的国家,支撑他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公民大会由成年男性公民组成

B.议事会成员由抽签产生

C.公职人员义务工作没有薪酬

D.法庭陪审员有年龄限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之后伯利克里在位期间,向公职人员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在雅典程度上缓解了“财产因素”对政治的影响,由此推断造成材料中所说的“雅典仍是由少数富人掌权的国家”是因为公职人员义务工作没有薪酬,选项C正确;公民大会由成年男性公民组成不是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选项A排除;议事会成员由抽签产生在梭伦改革时期就已制定,选项B排除;陪审法庭陪审员年龄限制与富人掌握雅典政权无关,选项D排除。

10.下图描绘了十四世纪中叶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的情景,它促使人们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从而引发了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自然科学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文字说明和图片可知黑死病的蔓延冲击了宗教的,使人们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对人性重视,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特点,选项A正确;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人依然在上帝之下,选项B排除;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与题干不符,选项C排除;自然科学革命材料未体现,选项D排除。

11.美国宪法第五条规定,可由三分之二的两院议员提出宪法修正案或由三分之二州议会请求召开制宪会议提出修正案。19国会在第18条修正案时规定:宪法修正案如果在规定的七年内未能得到四分之三州的批准,该修正案便自动消失。第18条修正案的规定体现了

A.议会至上原则

B.三权分立原则

C.地方对中央的制衡原则

D.民主共和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18条修正案的规定涉及到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特征,体现了地方对中央的制衡原则,选项C正确;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分权制衡,选项A不符合美国政治特征,排除;材料涉及中央地方关系,而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机构间的关系,选项B排除;民主共和原则强调的是民选政府,材料未体现,选项D排除。

【点睛】美国政治制度中的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共和原则应当熟悉其内涵。

12.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发展经济而采取的共同做法是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不断调整经济体制

C.放弃了凯恩斯主义

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后来进行了政策的调整,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在七八十年代进行了经济政策的调整,选项B正确;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选项A排除;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的经济思想,与社会主义国家无关,选项C排除;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选项D排除。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60分)

13.博物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场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3,国家博物馆以“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为主题,展出了河北省满城汉墓的149套722件精品文物(出土文物共6000余件、套)。文物摘录如下:

材料一

文物名称及用途铭文

金缕玉衣保持尸骨不朽;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无

五铢钱用于商品买卖五铢

铜镬(huò)

用于烹煮食物中山内府铜镬,容十斗,重卌(xi)一斤,卅九年九月己酉,工丙造。

错金银镶嵌铜骰(tóu)

喝酒时用来行酒令,俗称“色(shǎi)子”酒来、骄

注:卅九年九月己酉即中山王39年9月己酉日。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战国、西汉、东汉都有中山国。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有8位公(王)。西汉时期中山国有籍可考的10位王当中,刘胜的在位时间是42年,其余的均不到30年。东汉时期有7位中山王,在位时间最长的是34年。

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的庶兄。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立为中山王(时年11岁),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是西汉中山国第一代王。他的一生享受过无尽的荣华富贵,也亲历了“七国之乱”等血雨腥风。有人说他“乐酒好内(内,指妻妾)不堪任藩臣”,也有人说他“为汉之英藩”。

(1)找出材料一中说明墓主人是刘胜的主要依据并加以解释。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5月5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在德国特里尔举行了马克思故居博物馆重开仪式。博物馆推出了名为“从特里尔走到世界:卡尔?马克思及其思想的影响持续至今”永久主题展。

材料三重新开放的展览用更多空间展示了马克思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增加了国际金融危机后马克思更加受到关注的内容。新展出的展品包括马克思的扶手椅,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就是坐在这把扶手椅上睡去,从此再没醒来。《共产党宣言》(第一版)马克思亲笔信件和一些私人藏书也首次在此展出。

(2)结合所学,谈谈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从特里尔走到世界”,并影响至今的?

20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家博物馆开设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览。以下是摘自展览馆的材料:

材料四中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

(3)利用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解读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历程

【答案】(1)依据:五铢钱,西汉时开始制造使用的钱币,战国时期没有这种钱币;铜镬,其上铭文明确指出是“卅九年九月”制造的,在两汉诸王中,只有刘胜的在位时间超过了39年。

A.同意刘胜“乐酒好内,不堪任藩臣”。刘胜墓中出土了行酒令“错金银镶嵌铜骰”,说明其好酒;金缕玉衣非常贵重,说明其生活奢侈,聚攒了大量财富。据此可以认为他一个好酒不堪任之藩臣。

B.同意刘胜是“汉之英藩”。刘胜亲历了“七国之乱”的血雨腥风,经历了汉武帝的“推恩令”,诸侯国的一举一动都在中央的监视之下。刘胜墓中的“错金银镶嵌铜骰”、金缕玉衣说明其以享受生活的方式,避免皇帝的猜忌,以保留中山国的势力,说明其是个英藩。

(2)1918年5月,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在波恩和柏林完成了大学学业,他深入工人中间,关心社会问题,并开始理论创作。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成为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1867年《资本论》发表,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马克思多次写信,动员各国工人阶级支援巴黎公社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中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经过多年实践,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井冈山革命道路,并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二战以后,东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苏联、中国和东欧各国都进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对解决金融危机、实现社会公正等都具有指导意义。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从特里尔走到世界,并影响至今。(答案不,史实正确。空间上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从德国到世界,时间上体现出从十九世纪中叶到当今即可)

(3)历程:1978——1992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中国利用外资比较少,对外投资实现零的突破;中国进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有了缓慢增长。这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1980年以后逐渐形成了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1992——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阶段。中国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都有了较大发展;中国出口货物超过进口货物量。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1992年上海浦东的开发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对外投资和商品输出的能力。2001——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的出口货物大幅度高于进口货物,对外投资额超过了利用外资额,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中国于20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中国与世界的全面接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稳定、深化改革方面日见成效;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是中国主动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程,这是中国与世界双赢的壮举。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墓主人是刘胜的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从特里尔走到世界”并影响至今的、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需结合史料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对外开放来解答。

【详解】(1)从表中可知,五铢钱,西汉时开始制造使用的钱币,战国时期没有这种钱币;铜镬,其上铭文明确指出是“卅九年九月”制造的,在两汉诸王中,只有刘胜的在位时间超过了39年。A.同意刘胜“乐酒好内,不堪任藩臣”。刘胜墓中出土了行酒令“错金银镶嵌铜骰”,说明其好酒;金缕玉衣非常贵重,说明其生活奢侈,积攒了大量财富。据此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好酒不堪任之藩臣。B.同意刘胜是“汉之英藩”。刘胜亲历了“七国之乱”的血雨腥风,经历了汉武帝的“推恩令”,诸侯国的一举一动都在中央的监视之下。刘胜墓中的“错金银镶嵌铜骰”、金缕玉衣说明其以享受生活的方式,避免皇帝的猜忌,以保留中山国的势力,说明其是个英藩。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生平,即1918年5月,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在完成学业之后积极深入工人群体,关注社会问题,这些活动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提供了依据。根据所学,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知道思想。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在1867年《资本论》发表,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根据所学,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起义,马克思多次写信,动员各国工人阶级支援巴黎公社革命。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支持;根据所学,列宁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根据所学可知,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结合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过程可知,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井冈山革命道路,并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结合所学知识,二战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受苏联影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苏联、中国和东欧各国都进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当今社会,因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准确把握以及其政治理想追求社会公平,因此马克思主义对解决金融危机、实现社会公正等都具有指导意义。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从特里尔走到世界,并影响至今。

(3)从表中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1992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经济体制依然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开放区域有限,国家外汇储备较少,因此中国利用外资比较少,对外投资实现零的突破;中国进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有了缓慢增长。这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逐步形成了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根据所学,1992﹣2001是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阶段。表格数据显示中国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都有了较大发展;中国出口货物超过进口货物量。根据所学可知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1992年上海浦东的开发是中国90年代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对外投资和商品输出的能力。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都有较大提升。2001﹣2017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中国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的出口货物大幅度高于进口货物,对外投资额超过了利用外资额,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中国与世界的全面接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稳定、深化改革方面日见成效;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是中国主动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程,这是中国与世界双赢的壮举。

14.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从约占人口总数的20%增加到33%。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基本实现了城市化。1770年时,英国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是45%,工业的比例只有23.6%;1821年,农业的比例急剧下降到26.1%,工业上升至31.9%;1861年时,农业比例只剩下17.8%,工业则占到将近40%,超过了各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截止到1848年时,英国的棉布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煤产量占全世界的2/3,生铁产量甚至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摘编自王明南《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关系探究》

英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现城市化的?工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作用?

【答案】背景: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工人在同一工厂工作,工厂集中的地方逐渐发展为新兴城市;工业的发展吸引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工厂,成为城市居民;工业的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商品、财富;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详解】关于英国实现城市化的基本背景,只要联系到工业革命的影响就可以解答。根据材料,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是城市化内容之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工人在同一工厂工作,工厂集中的地方逐渐发展为新兴城市;工业的发展吸引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工厂,成为城市居民。国民经济结构中工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这也是城市化的结果,工业的发展促成了这种结构的变化,即工业的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商品、财富。

【点睛】解答问题要明确考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基础知识解答问题,实现知识迁移。

15.园林建筑与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有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所学分析苏州园林在明代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时期的主要原因。

【答案】苏州地处太湖流域,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便利;明代以来该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迅速发展;明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文人中出现了避世之风;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成了消费、奢靡、享乐的社会风气。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主要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苏州园林在明代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时期的主要原因,考生要根据所学的有关苏州园林的知识进行分析。

【详解】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州的地处太湖流域,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便利;根据所学,明代以来江南地区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较快,促进苏州园林的建设;人文环境、文化底蕴、社会变化等都会对苏州园林的造园产生影响,明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文人中出现了避世之风;江南商品经济发展也促成了消费、奢靡、享乐的社会风气。以上地理交通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人文环境、文化底蕴、社会变化的影响使苏州园林在明代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时期。

【点睛】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等能力。

篇2: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次试题考察范围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没有选考内容,难度明显比上次丹东试题简单。但试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仍注重能力立意,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选择题几乎都是材料型,创设新的情境,注重考察知识的灵活运用及迁移能力。四道非选择题也都将材料与教材结合设问,突出主线与重点知识的考察。但个别设问存在分数不明确,导致学生答题时,侧重点出现偏差,失分较多。

二、学生答题情况

(一)亮点:学年总平均分64.7分,90分以上三人,3年17班80分以上19人,这是相当不错的成绩,充分说明我们前一段复习是卓有成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是对路的,是对我们前一段教学的极大肯定和鼓舞。

(二)存在的问题:

1、选择题:第一:审题不细,比如时间没看准,正确和错误看马虎。

第二:基础知识记得不牢固,分不清哪段时间出现的史实。

第三:材料看不懂或不会看、抓不住关键词。

2、非选择题:第一:审题马虎,出现落问现象。

第二:阅读提取信息能力较差:如不能准确归纳概括,只盲目翻译原文。

第三: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能力较差,不能判断考查的知识点并与教材有机结合。第四:语言不够规范、字迹不够工整,条理不够清楚。

三、教学改进措施

1、对试卷及考试情况进行及时讲评,注重讲方法、讲问题、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结合,边讲解边提问,力争举一反三。抓住每班亮点鼓励学生树立分分必争、高考必胜的信心。

2、继续贯彻以往复习思路:先建构每单元知识网络,再据课标要求夯实每课知识点,最后进行针对性巩固和训练,形成良好的复习思维习惯。

3、针对学生复习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遗忘,坚持背、讲、问、练紧密结合。背就是基础知识过关;讲就是讲重点、讲难点、讲结合点、讲联系点;问就是反复提问,不厌其烦地提问,帮助学生巩固强化记忆。否则课堂上会了,下课就忘了;昨天会了,今天就忘了。练就是进行针对性训练,一个考点一练,一个单元一练,一周精选一套综合习题一练(12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既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又可训练思维和方法。练后既可面批,又可抽批。坚持练后必讲,讲后必问,问写结合。讲题时着重讲方法:选择题强调要审时间、审空间、审关键词,注意使用排除法;非选择题强调五大步骤:第一步:带着设问看材料,节省时间,有的放矢。第二步:将问题拆分到最小单元,防止落问。第三步:判断思维方向和考查的知识点,明确答案来源;第四步:榨尽材料,一句一句看材料(按。;、、、划分)边看边画,防止遗漏信息。第五步:梳理思路,组织答案。要一问一答,语言规范,条理清楚,字迹工整。做题时先在脑海里过思路,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做,逐渐熟中生巧,事半功倍。

4、针对历史学科成绩瘸腿的同学(特别是尖子生),要拿到试卷细致分析,面对面沟通,共同查找原因,发现问题,寻找突破改进的方法。平时上课时也要多提问,多督促。

5、为迎接期末考试,我们历史老师要与地理、政治老师沟通配合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熟悉高考模式,把握时间,提高答题速度。

最后,我相信在学年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们组内三位老师同心协力、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分析]

篇3:高三毕业班语文模拟试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浸渍(zì)旋(xuán)涡颓圮(pǐ)少不更(gēng)事

B.莴(wō)苣憎(zēng)恶瞌(kē)睡龇(cī)牙咧嘴

C.默契(qì)够呛(qiàng)攒(cuán)钱桀骜(ào)锋利

D.着(zháo)装否(pǐ)泰执拗(niù)畏葸(xǐ)不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斑斓车蓬义愤填膺放荡冶游

B.甘霖厮打睡眼惺忪短小精捍

C.凌侮攀缘沸反盈天纡尊降贵

D.忸怩孤僻晕眩战栗繁星闪铄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华文化成果丰硕,气韵悠长:,润物无声,让偏见和误解消于无形。美国哈佛大学的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大洋彼岸的先哲人生的答案。全球470多家孔子学院为中外文化搭起一座座汉语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等大型文化活动,为外国民众立体感知当代中国敞开一扇扇窗。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使人类多样文明汇聚的大舞台呈现出更加的光彩,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自信、耐力和定力。

A.如坐春风寻觅交往美好B.潜移默化寻找交流绚丽

C.滴水穿石探求交换美妙D.春风化雨探索交易华丽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编写的《国家安全蓝皮书: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安全蓝皮书。

B.不必讳言“红色经典”的局限,但是,它对物质至上、欲望横流的警示,它对正义、平等的吁求,它对底层的苦难和受压迫民众的尊重和同情,都是当下许多文艺作品忽略乃至根本无视的。

C.由“最美家庭”的幸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女性往往是最美家庭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在言传身教中传递文明的风尚,在潜移默化中涵养质朴的家风,在润物无声中播种和谐的种子。

D.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成就大小,都要着眼于强化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让爱党忧党、亲党护党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都必须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是十分必要的。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强调人有仁、义、礼、智四种发端,“犹其有四体也”。“羞恶之心”是仁的发端,“恻隐之心”是义的发端,“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认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B.《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忧郁。暮春时节伤心落花,将它们埋葬,称为“花冢”,并作《葬花吟》。恰巧贾宝玉路过听到,深喜知心,但二人的爱情终因封建家庭的阻拦而走向悲剧性的结局。

C.曹禺原名万家宝,创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经典作品。《雷雨》中周朴园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繁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

D.巴西作家保罗?戈埃罗受到《一千零一夜》故事启发后写成一部寓言性作品《练金术士》。小说主人公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连续做了两个相同的梦,后来他勇敢地赶着他的羊群,踏上他的寻宝之路。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大数据应用之道

艳琳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近年来因为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进入,“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

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并变大,它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虽然现在企业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数据爆炸性增长带来问题的隐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数据对企业的重要性。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人们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力。

大数据到底有多大?一组名为“互联网的一天”的数据告诉我们,一天之中,互联网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1.68亿张DVD,发出的邮件有2940亿封之多……截止到20,数据量已经从TB级别跃升到PB、EB级别。IBM的研究称,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据中,有90%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而到了,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等机构开始意识到数据正在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数据分析能力正在成为各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3月,美国政府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将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并表示一个国家拥有数据的规模、活性及解释运用的能力将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将成为陆权、海权、空权之外的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联合国也在年发布了大数据政务白皮书,指出大数据对于联合国和各国政府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人们如今可以使用极为丰富的数据资源,来对社会经济进行实时分析,帮助政府更好地响应社会和经济运行。对于企业来说,海量数据的运用将成为未来竞争和增长的基础。

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是未来信息技术变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大数据将为推动中国竞技转型发挥重要作用。过去50年来,信息技术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大约每隔至信息技术就有一次重大突破。而自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变革以来己有20年时间,大数据将是信息技术下一次重大突破的重要方向之一。沈晓卫表示,大数据主要包括社交媒体产生的数据,音频、视频、图像数据和来自物联网的数据。与商业交易等生成的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具有海量、快速、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规模呈指数级增长,给数据的采集、存储、组织、查询和官吏都带来许多挑战。他还表示,大数据已经在医疗、教育、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得到应用。

大数据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中国面临空前的机遇,有望在这一领域引领全球技术发展趋势。

(选自《科学大观园》,略有删节)

6.下列对“大数据”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数据”是一种海量数据,存在己有时日,可以用它来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和创新。

B.“大数据”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今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生产因素。

C.“大数据”是未来信息技术变革的主要方向,它无疑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D.“大数据”主要包括社交媒体产生的数据,它具有海量、快速、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促使了大数据的产生,而最早关注“大数据”概念的是麦肯锡公司。

B.数据爆炸性增长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已引起企业重视。

C.整个人类文明中有90%的数据是在互联网发展中产生的,数据正在成为政府、企业中最重要的资产。

D.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具有战略意义,大数据的运用将成为企业未来竞争和增长的基础。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决定着企业的来来发展,数据分析能力也正在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B.丰富的数据资源可供人们实时分析社会经济,有助于社会和经济的更好运行。

C.“大数据战略”是美国国家意志的体现,它使美国在大数据方面引领世界趋势。

D.中国经济转型需要发挥大救据作用,大数据给中国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梓人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①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②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③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④于府廷,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

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选自柳宗元《梓人传》,略有删节)

[注]①梓人:木工,建筑工匠。②砻斫:磨和砍。③进退:出入、差错。④听听(yǐn):笑声。

9.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佣隙宇而处焉隙:空,闲

B.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过:拜访

C.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伐:夸耀

D.其不知体要者反此反:反对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明“智者谋”的一组是(3分)

①其床阙足而不能理②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③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

④举而加焉,指而使焉⑤不亲小劳,不侵众官⑥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⑧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潜虽然是一个非常自信的木工,但他连一条床腿都修不好。对此,柳宗元感到非常好笑,认定他是一个只知贪财的无能工匠。这是欲扬先抑,为下文做铺垫。

B.柳宗元在施工现场看杨潜的表现,感到非常震惊:杨潜俨然是施工现场的统帅,他胸有成竹,“画宫于堵”,果断指挥,自己则党全不事砍削。

C.对“梓人”与宰相,柳宗元从多角度展开了类比。譬如,他认为,宰相推荐人材并委任职责,发出命令并指派任务,依照纲要进行增减,绕一规制进行整顿等等,就像“梓人”先在墙上面好图样再照着图样建造直到完成一样。

D.作者先是郑重其事地记述“梓人”不事砍削之事,随后又反复设问质询,这就非常自然地导出运用心智、把握“体要”的重要意义。有如此精心的引导,文章议论为相之道就如缰辔在握,气势宏放而无奔逸支离。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3分)

(2)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3分)

(3)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

偶向凌歌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宋徽宗时,李之仪因替范纯仁草遗表获罪,被编管(宋代官吏因罪除去名籍贬谪州郡,编入该地户籍,并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太平州(今安徽当涂),这首词作于词人居太平州期间。词中的“却应”即“岂因”。

(1)结合上片内容,赏析“销魂”所蕴含的复杂情感。(4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一句作简要赏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接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李白)

(2)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破阵子》辛弃疾)

(3)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曹操)

(4)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菩萨蛮》韦庄)

(5)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咏怀古迹》杜甫)

(6)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7)_____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琵琶行》白居易)

(8)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杜牧)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19题。

棋盘

非鱼

天色渐暗,四周沸腾的声音归于越来越重的安静。附近的工厂传来一种很低沉的嗡嗡声。

对面的人站起来:回吧。回。古爷答应一声,并不站起来。

他慢条斯理地收拾好每一颗棋子,在盒子里摆放整齐。又取出一块布,把棋盘仔细擦干净,朝胳肢窝下一夹,晃悠悠地回去。

古爷把装棋子的盒子放在窗台上,棋盘却夹进卧室,小心地放在桌子下面。

古爷下棋属于好打架没力气的类型,心思好像并不在棋上,不出十步就捉襟见肘,他也不着急,输就输了,大不了重来。好在和他下棋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辈子输赢太多,棋盘上高下也淡了,呵呵一笑,再来。日子这么多,慢慢打发。唯有一点,古爷爱惜他这个棋盘。下到得意处,一枚棋子拈起,“啪”地一拍,棋盘难免晃几下。古爷就提醒:小点劲,别把棋盘拍烂了。

以前古爷不这样。那会儿,他人高马大,走路一阵风,一杆旱烟别在腰里,烟荷包在屁股上一跳一跳。古爷做了三十多年的村支书,老老少少见了他不论辈分,都喊他古爷。那时候,古爷可没功夫下棋,他忙啊。几百口人要吃饭,他不操心行吗?

这个叫上官的村,是全乡乃至全县少有的富裕村。就因为邻国道,地势平,一马平川,还都是水浇地,种什么都长,尤其是棉花,更旺。

上官村人种棉花有经验。大集体时全村一盘棋,古爷就是优秀的棋手,可不像现在。他把棉花这盘棋下得有声有色。一眼望去,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棉花苗,枝条伸出老长,密密匝匝挤在一起。妇女们分散在一块一块的绿色里打顶掐芽捉虫,手底下麻利,嘴里也麻利,笑声串成了串,连成了片。到了秋天,上官村看起来更壮观,如一场大雪降落,到处铺盖成白色。古爷嘴里咬着青玉的烟嘴,那个乐。上官村人都乐,一群和古爷年纪相仿的女人,猛不丁抬起古爷,一下给扔到棉花垛上。吓得古爷忙往外爬:火,火。

别说全县了,上官村的棉花在全省都有了名。乡领导、县领导、省领导,带着一拨又一拨人来参观学习。

后来,地分了,古爷还当支书,上官村依然是上官村,依然一望无际到处是棉田。古爷老了,那些和他开玩笑的女人也老了,再也抬不动他了。古爷说:换人吧。全村人拗着,就不。

前几年县里要征地,乡长和古爷谈,说上官村和其他三个村整体被征了,要建工业园。

古爷头一拧:不行。这么好的地,可惜了。

乡长说:全县上下一盘棋,不能因为你上官村把这盘棋毁了。

古爷一个人当然毁不了一盘棋,上官村也毁不了一盘棋。就是残局,这盘棋也得磨下去。当年年底,古爷不干了,说什么也不干了,说老了,思想落后了,跟不上形势。

家家户户都拿到了补偿款,高兴地坐在家里盘算是该先盖房还是先存银行,年轻人天天跑工地看工期,迫不及待地想进厂当工人——这是征地时答应他们的。古爷也领到了补偿款,他对古奶说:这是老了烧我们的钱。

从那以后,古爷就开始在街头下棋,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过问,好像他从来没有在上官村管过那么多年的大事小事,好像上官村和他无关。

他只关心下棋,却又不关心输赢。古爷真心喜欢的是他那个棋盘。

棋盘的一面是楚河汉界,另一面写着:国家重点优质棉花生产基地。红漆很淡了,古爷用一块旧灯箱布蒙着,谁也看不到。

(选自《小小说》第4期,有删节)

1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小说讲述了上官村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引发读者对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B.“古爷说:换人吧。全村人拗着,就不。”体现了村民对古爷的信赖,说明古爷在大家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C.古爷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主动辞去支书一职,从此无官一身轻,过上了悠闲自在、逍遥洒脱的晚年生活。

D.“取一块布,把棋盘擦干净”“棋盘却夹进卧室,小心放在桌子下面”“小点劲,别把棋盘拍烂了”,这些细节描写主要表现了古爷珍惜物品、节俭生活的优良品德。

E.全文运用倒叙手法,结构严谨,滑言以短句为主,不事雕琢,于平易中饱含深沉慨叹。

17.请根据全文,概括“棋盘”在空中的含义。(4分)

1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画线处场景描写的作用。(4分)

19.在本文中,乡长说:“全县上下一盘棋,不能因为你上官村把这盘棋毁了。”你同意乡长的观点吗?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并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北京时间4月18日,《百年孤独》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压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逝世,享年87岁。马尔克斯不仅因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位置,还以深刻独到的美学追求著称于世。请你参照示例,为他写一段墓志铭,对其作品或成就进行评价。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50字。(4分)

示例: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志铭:“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马尔克斯的摹志铭:

21.“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两首词中均提到了他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请你选择其中一位,阐述作者认为他是英雄的理由。

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4分)

22.今年的4月22日是第45个世界地球日,从90年代起,我国每年举行“世界地球日”活动,举办方还精心设计了活动主题。观察下面表格中活动主题的口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20年来该项话动中主题内容的“变”与“不变”。(4分)

“变”的是:

“不变”的是: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领取第九届长江奖后说过这样一句话:“万众欢腾的时候,要学会倾听;一片沉寂时,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心声。”

以上这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篇4:高三文综历史第二次模拟试卷

24.在《殷周制度论》中王国维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其中“天定”的是

A.分封远近B.爵位高低 C.殷周成败 D.嫡庶亲疏

25.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这一变化说明

A.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 B.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

C.牛耕技术支配家庭的规模 D.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26.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这反映了宋代

A.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B.宰相权力更加削弱

C.政府机构趋向精细 D.官员选拔日益严格

27.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问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日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率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B.封建转佃制的积极作用

C.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28. “近数十年,士大夫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其风气实定公开之。”材料反映的“风气”是指

A.变法图强 B.民主科学 C.经世致用 D.尊孔复古

29.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仪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A.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B.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D.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30.在梁启超、严复的历史叙述中,国人“自为牛马、自为奴隶”“畜根奴性”,儒家“仁政”完全过时,“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这些叙述最类似于

A.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 B.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

C.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批判 D.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潮

31.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找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32.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这表明苏格拉底

A.缺乏民本思想 B.认识到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C.反对在雅典实行民主制 D.公民意识淡漠

33.有学者认为,就俾斯麦的君主制信念而言,“他身上寄宿着一个中世纪的灵魂”,“ 俾斯麦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忽视甚至压制自由民主、专注于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权道路”。他将人道主义贬低为无用的“废话”。此观点可推知

A.德意志帝国潜伏了危机 B.俾斯麦致力于复辟帝制

C.俾斯麦是君主的代言人 D.德意志君主制违背潮流

3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

A.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 B.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C.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D.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35.有学者认为:“‘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遇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A.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 B.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C.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 D.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

篇5:高三文综历史第二次模拟试卷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哲学的新方法不仅在科学中彰显威力,而且也被积极引进到科学之外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中,乃至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汉金斯指出,启蒙运动的新批判精神怀疑一切未经论证的东西,事实上,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之前,就已经在文学中出现了,但是却得到迅速成长的自然哲学的支持。自然哲学进步的途径,就是自然哲学家使用牛顿的方法,去完成牛顿的研究计划。于是,启蒙运动的科学就是“牛顿的科学”,其哲学就是“牛顿主义”。

——摘自程智强《科学与启蒙运动》

材料二 清王朝虽被推翻,但专制主义幽灵仍在国中游荡,不管是袁世凯的称帝还是“革命”者的集权行为都说明,专制主义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陈独秀等深感“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新文化运动,就是向中国人灌输现代公民意识,帮助国人摆脱专制主义束缚,为实现真正民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自王铁群《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主义”的含义和导致其形成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15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观察下图,16—20世纪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世界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阐述材料中关于16~20世纪地球“变”的认识。

(说明:可以据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晚点展开论述.也可以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沦述。要求砚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4.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7分)

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纳粹政权的恶行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在大部分德国城镇,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火车站和公共事业设施被毁。粮食供应紧张,燃料缺乏,饥饿和寒冷成了居民的主要威胁。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扒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往往成为物物交换中的计量单位和不等值物品交换中的“找头”。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

——据《解放日报》2月2日

材料二

欧根•科贡的《党卫队国家》一书,条理清楚地向读者揭示了党卫队的真相;雅斯贝斯的《罪责问题》一书,提出每个德国人都有道德罪行和抽象罪行,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

——据《战后德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1)依据材料一,“纳粹政权的恶行”指的是什么事件?如何理解其“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这句话。(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人类应该如何避免战争再次发生。(5分)

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戴高乐从1958年开始连续当了法国总统,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任内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事务上。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因心脏病猝然逝世。蓬皮杜总统于次日向法国人民发表广播讲话:“戴高乐将军逝世了,法国失去了亲人。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让我们向法国保证,我们决不辜负我们所得到的教诲,愿戴高乐将军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6分)

(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9分)

篇6:高三文综历史第二次模拟试卷

24-25:DC 26-30:BBCCD 31-35:DBACA

40. (1)含义:理性主义。(2分)

原因:文艺复兴促进了人文精神的传播;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人权意识;科学研究中实验方法所体现理性精神的影响。(8分)

不同:启蒙运动宣扬民主是为了推翻专制而实现民主,而新文化运动则是要巩固已初步实现的民主政治;启蒙运动继承欧洲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而新文化运动则是要彻底地否定并抛弃传统文化。(6分)

41.评分标准

一等12~9分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多角度多层次论证,逻辑严密.

二等8~5分 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论证角度层次少,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4~0分 有观点或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逻辑关系不清

示例:观点:16-20世纪地球“变”得越来越“小”。

理由: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飞跃发展,交通技术不断革新,加速了各地之间的联系,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新航路开辟、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启蒙思想的传播使得民主自由平等成为近代社会基本准则,缩小了世界各地思想文化的差异。

论点:由此可见,16-20世纪,人类在科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的推动下,联系更加紧密、便捷、及时,地球“变”得越来越“小”。(2分)

44. (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4分)

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4分)

(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新政的实施。(4分。答对两点即可)

启示: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3分)

45. (1)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物资短缺;道德下滑;经济秩序混乱;周边国家敌视主义情绪严重;能源短缺,企业等停产。(10分)

(2)大国深刻反思战争;政府主动承担战争责任,致力于发展经济;摆脱狭隘民族主义;塑造和平友善的民族文化;采取和平协商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每个要点2分,不得超过5分)

46.(1)20世纪50年代,法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冷战形势下,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6分)

(2)拒绝对德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促进法德进一步和解,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9分)

篇7:德阳高三历史模拟试卷答案解析

24.周幽王被杀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逃到晋国,晋欲拥立伯服,但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的前太子宜臼,晋侯最后杀死了伯服。这反映出当时

A.天子地位一落千丈 B.守法血缘关系衰落

C.正统观念仍受重视 D.分封秩序遭到破坏

【考点定位】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材料讲述了王位继承权的问题,与天子地位无关,故A项错误;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前太子,体现以法定血缘关系继承权力得到普遍认可,因而不能说明守法血缘关系衰落,故B项错误;绝大部分诸侯支持申后所生前太子宜臼,表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正统观念仍旧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讲述了王位继承权的问题,与分封秩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25.周太王(周族始祖)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而朱熹却称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由此可见,朱熹

A.重视君臣之义 B.重视心性修养

C.强调知先行后 D.认同宗法秩序

【考点定位】宋明理学;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

【试题解析】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即认为周翦商有违君臣之道,体现了朱熹重视君臣之义,故A项正确;重视心性是心学的主张,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故B项错误;朱熹强调格物致知,C项不是朱熹的主张,故C项错误;“宗法秩序”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形成的一种政治秩序,而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体现了他重视君臣之义,与宗法秩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26.宋代书画家大量订制各种精致的纸张和专门的笺札,社会上私人出资刻书的也很多,这种现象

A.加速艺术品的商业化 B.有利于印刷业的发展

C.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 D.推动重商观念的兴起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试题解析】材料中“各种精致的纸张和专门的笺札”大部分属于画家专业用品,不完全属于艺术品,故A项错误;材料“社会上私人出资刻书现象多”,这种现象有利于印刷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书画家大量订制各种精致的纸张和专门的笺札,社会上私人出资刻书”,这种现象与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关,但与促进市民阶层壮大无关,故C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商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抑制,没有形成重商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B

27.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考点定位】“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试题解析】材料“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可知不能体现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故A项错误;材料“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采矿淘金”可知流民成为雇佣劳动力,从而客观上促进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以小农经营为主,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D项白银成为通用货币与题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28.陈独秀赞同欧洲马克思主义者重视工人及贬低农民的普遍看法,认为进步的城市力量应充当运动先锋,而落后的农民应顺服地跟从。他的这一思路

A.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D.有利于正确认识革命的性质

【考点定位】国民革命

【试题解析】材料中陈独秀赞同欧洲马克思主义者重视工人及贬低农民的普遍看法,但并没有指出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故A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应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陈独秀重视工人及贬低农民的看法不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故B项错误;中国的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陈独秀重视工人及贬低农民的看法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故C项正确;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陈独秀重视工人及贬低农民的看法,不利于正确认识革命的性质,故D项错误。

【答案】C

29.18,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x疆。据此可知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 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考点定位】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试题解析】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1899年、1901年、1902年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1899年……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x疆”可知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故B项正确;据材料慈禧“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可知这是慈禧与光绪帝的个人恩怨,不能反映统治集团发生分裂,而据材料“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可知,“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x疆”是受列强的指使,不能反映统治集团发生分裂,故C项错误;据材料“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x疆”可知义和团运动与朝廷内争无关,朝廷惩办载漪等人是受西方侵略者指使,故D项错误。

【答案】B

30.乾隆年间的《潮州府志》上说当地百姓“舶艚船,则运达各省,虽盗贼、**不惧也”,光绪年间的《嘉应州(广东梅州)志》说当地人意识到上海开埠后乃“南北仕商往来孔道”,纷纷来沪谋生。这反映出当时广东地区

A.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B.人口大量移居上海

C.商业氛围较为浓厚 D.外贸中心地位丧失

【考点定位】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

【试题解析】材料“当地百姓‘舶艚船,则运达各省,虽盗贼、**不惧也’……当地人意识到上海开埠后乃‘南北仕商往来孔道’,纷纷来沪谋生”只能反映当地百姓热衷于商业谋生活动,但不能反映广东地区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故A项错误;当地百姓到上海谋生,并不是移居上海,故B项错误;据材料“当地百姓‘舶艚船,则运达各省,虽盗贼、**不惧也’……

当地人意识到上海开埠后乃‘南北仕商往来孔道’,纷纷来沪谋生”可知广东地区百姓热衷于商业活动,故而反映商业氛围浓厚,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材料“当地人意识到上海开埠后乃‘南北仕商往来孔道’,纷纷来沪谋生”,当地人到上海经营商业民生,不属于外贸活动,因而不能说明外贸中心地位丧失,故D项错误。

【答案】C

31.1952年,中央政府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1954年又成立了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其职责是负责技术性工作。成立这些机构主要是为了

A.进行所有制的变革 B.加强对企业的管理

C.保障经济计划完成 D.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考点定位】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试题解析】由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负责技术性工作”可知,与所有制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由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负责技术性工作”可知,它们的目的不是加强对企业的管理,而是为计划经济服务,故B项错误;由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负责技术性工作”可知,这些机构的设置是为国家经济计划服务,保障经济计划完成,故C项正确;由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负责技术性工作”可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是成立这些机构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32.罗马法规定,对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采取“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还详细规定自怀孕至产子,只要生母曾一度取得自由权,即使分娩时是奴隶,子女仍为自由人。这一规定

A.反映出阶级矛盾缓和 B.体现了自然法的原则

C.传承母系社会的特点 D.扩大罗马的统治基础

【考点定位】罗马法

【试题解析】“罗马法规定,对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采取‘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可以看出这一规定依据阶级划分子女自由人身份,因此不能反映阶级矛盾缓和,故A项错误;自然法精神体现了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而该法律条文采取“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确定子女自由人身份,否定自然法原则,故B项错误;该条文规定“子女身份从母”的原则,可知母亲身份决定子女的身份,体现传承了母系社会的特点,故C项正确;据材料“详细规定自怀孕至产子,只要生母曾一度取得自由权,即使分娩时是奴隶,子女仍为自由人”可知增加了自由人数量,从而缩小了罗马的统治基础,故D项错误。

【答案】C

33.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曾发行大量公债,战后许多人迫于贫困将公债低价出售,购买者多为大商人和企业家,后来联邦政府又宣布按票面价格偿还公债。这种做法

A.客观上对工业革命有利 B.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C.帮助政府度过财政危机 D.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

【考点定位】第一次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联邦政府按票面价格偿还大商人和企业家手上的公债,从而使他们获得大量的资金,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因此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故A项正确;战后许多人因贫困低价出售公债,与政府公信力无关,故B项错误;“这种做法”指“联邦政府又宣布按票面价格偿还公债”与帮助政府度过财政危机无关,故C项错误;联邦政府按票面价格偿还大商人和企业家手上低价购买的公债,这种做法与导致社会贫富分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34.下图形象地反映了二战后的

A.中苏关系 B.美中关系 C.法德关系 D.美苏关系

【考点定位】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试题解析】二战后,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中苏结成同盟关系,故A项错误;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故B项错误;二战后,欧洲逐渐走向一体化,故C项错误;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美苏争霸,图中反映了不同时期美苏实力对比情况,故D项正确。

【答案】D

35.白寿彝先生曾说,“史学创新只能如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而不能如瓦特的发明蒸汽机”,白寿彝先生意在强调

A.历史解释重在自由发挥 B.历史研究要充分占有资料

C.历史研究需要学以致用 D.历史解释要尊重材料本意

【考点定位】历史认识论

【试题解析】据白寿彝先生强调“发现”而不是“发明”可知,历史解释重在基于史实的重新发现而不是自由发挥,故A项错误;据白寿彝先生的观点“史学创新只能如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而不能如瓦特的发明蒸汽机”可知,他强调史学创新是基于史实的新解读,而不是充分占有资料,故B项错误;据白寿彝先生的观点“史学创新只能如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而不能如瓦特的发明蒸汽机”可知,他强调史学创新的原则,而C项强调历史研究的目的,因此C项与题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白寿彝先生认为史学创新的原则只能基于史实的新发现而不是发明,故而历史解释应当尊重材料本意而不是任意曲解史料,故D项正确。

【答案】D

篇8:德阳高三历史模拟试卷答案解析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学者研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朝人口总数为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加到3.13亿,道光30年(1850年)达到4.3亿的人口峰值,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人口最高纪录,这创造了中国人口的奇迹。增长的人口,基本依靠本国生产的粮食来供养,这意味着,在清朝期间,粮食总产量比明朝的最高纪录又增加了一倍以上。但是中国为这一奇迹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受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早,是最先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家。圈地运动开始后,英国就产生最早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政府往往采用血腥立法的手段来惩治失地农民(流浪汉或“懒汉”)。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该法令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19世纪末,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1905年,在工党推动下,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规定了对失业工人的救助措施和解决失业工人再就业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人口奇迹”出现的条件,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13分)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农业;第一次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条件,据材料一“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朝人口总数为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加到3.13亿,道光30年(1850年)达到4.3亿的人口峰值”,结合所学可知,这正处于康乾盛世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稳定,经济得到发展,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赋役制度改革,生产关系得到调整;据材料一“基本依靠本国生产的粮食来供养,这意味着,在清朝期间,粮食总产量比明朝的最高纪录又增加了一倍以上”,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发展,番薯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土地大规模开发。第二小问危害,据材料一“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受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得出粮食需求的压力,使得农业生产尤其重要,从而压制了经济作物的生产;也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批劳动力无法转移,不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也激化了社会矛盾;结合所学得出土地的过渡开垦,使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日益恶化。

(2)第一小问不同结果,据材料一“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得出中国未完成转移,导致经济停滞,社会矛盾尖锐;据材料二“圈地运动开始后……政府往往采用血腥立法的手段来惩治失地农民(流浪汉或“懒汉”)。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19世纪末,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得出英国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受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得出经济上,中国以农业为主,近代工业未得到发展,商业受到抑制,无法完成劳动力的转移,据材料二“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得出经济上,英国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工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据材料二“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1905年,在工党推动下,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得出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为工业化创造条件,推动劳动力的转移,结合所学得出中国清政府采取抑制商业和闭关政策来限制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据材料二“19世纪末,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得出英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缓和社会矛盾,以图根本上解决问题,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并未建立类似制度,社会矛盾尖锐。

【答案】(1)条件:生产关系调整(赋役制度改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农业发展;高产作物引进;土地大规模开发)。(6分)

危害:土地的过渡开垦,使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日益恶化;粮食需求的压力,使得农业生产尤其重要,从而压制了经济作物的生产,也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批劳动力无法转移,不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也激化了社会矛盾。(6分)

(2)结果:英国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并未完成转移,致使经济停滞,社会矛盾尖锐。(4分)

原因:英国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工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而中国以农业为主,近代工业未得到发展,商业受到抑制,无法完成劳动力的转移;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为工业化创造条件,推动劳动力的转移,而中国清政府采取抑制商业和闭关政策来限制新经济因素的发展;英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缓和社会矛盾,以图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中国并未建立类似制度,社会矛盾尖锐。(9分)

41.(12分)统计数据的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图1、图2为《人民日报》“三八节”新闻报道中女性职业的统计。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新闻报道中女性职业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考点定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巨变;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数据史料题,回答时先比较数据变化的趋势,再结合所学阐释变化的原因即可。例如比较得出工人与农民所占比重大幅度降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别论述1950—1978年占比高的原因,1979—2004年占比大幅下降的原因即可;如比较得出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大幅度提高,其原因可从女性社会地位、教育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社会的需求等方面回答即可;如比较得出女性领导比重大幅度提高,其原因可从女性政治地位、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等角度回答即可;如比较得出除工农外,其他职业均有提升,女性的职业更加多样,其原因可从社会条件、女性社会地位、女性的社会作用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示例:说明

1 工人与农民所占比重大幅度降低。(2分)

图1工农所占比重高。工农民主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展开,树立劳动者形象的需要;阶级斗争思想的长期存在。(2分)图2工农比重大幅降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阶级斗争思想逐渐淡化,女性身上的革命色彩退去;(2分)

2 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大幅度提高。(2分)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女性教育的稳步发展;男女平等观念被普遍接受;社会主义建设客观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4分)

3 女性领导比重大幅度提高。(2分) 妇女政治地位提高;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4分)

4 除工农外,其他职业均有提升,女性的职业更加多样。(2分)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为妇女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条件;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妇女更加独立,全面参与社会建设,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4分)

(示例不作唯一标准,如从其他角度概括,亦可同等给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历经唐末五代的军阀战乱,北方人口大量流失,土地荒芜,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953年 下令“以天下系官田仅万计,悉以分赐见佃户充永业。”改变了官营土地为官吏所侵占,营田收入为的官吏所侵吞的现象,而且“出户三万”,“百姓既得为已业,比户欣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954年 派人巡视黄河堤防,发丁夫修治决口,减轻黄河水患。同时,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世宗还连年修治汴水,使开封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之地而日趋繁荣,也促进了沿岸农业的发展。

954年 下令减免人民欠交的两税及其他财物布帛等苛捐杂税;规定征税时间从当年开始夏税到六月,秋税到十月开始征收,民众得到很大方便。

955年 下令“毁佛”,全国寺院“非敕额者悉废之”,共废寺院30336956所,强迫僧尼还俗20余万;后下令“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改变五代以来钱币缺乏的情况。

958年 制成《均田图》,颁给诸道节度使、刺史,令其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租税制度,不久又遣艾颖等朝官三十四人分行诸州,均定黄河以南六十州的田租,并查出许多不缴租税的欺隐土地。

(摘编自吴枫等著《隋唐五代史》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周世宗经济改革的背景,并概括其改革的特点。(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后周世宗经济改革的影响。(6分)

【考点定位】周世宗改革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唐末五代的军阀战乱,北方人口大量流失,土地荒芜,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得出唐末五代战乱,破坏社会经济,社会矛盾尖锐。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以天下系官田仅万计,悉以分赐见佃户充永业”得出将劳动力与土地相结合;据材料“发丁夫修治决口,减轻黄河水患。同时,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得出兴修水利与扩大农业生产相结合;据材料“改变了官营土地为官吏所侵占,营田收入为的官吏所侵吞的现象”“下令减免人民欠交的两税及其他财物布帛等苛捐杂税”得出抑制土地兼并与减轻农民负担相结合;据材料“下令‘毁佛’,全国寺院‘非敕额者悉废之’,共废寺院30336956所,强迫僧尼还俗20余万”得出打击佛教与增加社会劳动力相结合。

(2)据材料“制成《均田图》,颁给诸道节度使、刺史,令其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租税制度……均定黄河以南六十州的田租,并查出许多不缴租税的欺隐土地”得出经济上,利于增加政府控制的户口和土地,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下令减免人民欠交的两税及其他财物布帛等苛捐杂税;规定征税时间从当年开始夏税到六月,秋税到十月开始征收,民众得到很大方便”得出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据材料“下令‘毁佛’,全国寺院‘非敕额者悉废之’,共废寺院30336956所,强迫僧尼还俗20余万”得出文化上,冲击了佛教文化的发展;据材料“改变了官营土地为官吏所侵占,营田收入为的官吏所侵吞的现象”得出政治上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权力等。

【答案】(1)背景:唐末五代战乱,破坏社会经济;后周社会矛盾尖锐。(3分)

特点:打击佛教与增加社会劳动力相结合;将劳动力与土地相结合(官营土地赐民永业);抑制兼并与减轻农民负担相结合;兴修水利与扩大农业生产相结合。(6分)

(2)影响:政治上,有利于整顿吏治(或,加强中央权力);经济上,有利于增加政府控制的户口和土地,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或,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文化上,冲击了佛教文化的发展。(6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1年夏天,邹容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自费进入东京同文书院学习,由于参加留日学生的反清宣传,1903年被迫离开日本,回到上海,1903年5月出版《革命军》,鼓动国民“驱逐住居中国中之满洲人,或杀以报仇。”同时,《革命军》说“革命之前,须有教育,革命之后,须有教育。”应该教育国人知“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知“平等自由之大义”、有“政治法律之观念”。中国若想“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而“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就“不可不革命”,革命是“天演之公例”“去腐败而存良善者”,邹容急呼“请执卢梭请大哲之宝旌,以招展于我神州上”,建立“自由独立”的“”,“一国之政治机关,一国之人共司之”,“所有国家权利与各大国平等”,仿行美国,参照中国性质立定宪法和其他法律, “于各省中投票公举一总议员,由各省总议员中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又举一人为副总统,各府州县,又举议员若干。”全国无论男女,皆为国民。均有“军国民”“承担国税”“效忠新国家”的义务,国人的“权利均由天授”,国家不得“侵人自由”,必须保护“各人权利”,如果政府“干犯人民权利”,人民“即可革命”“更立新政府”。(摘编自邹容《革命军》)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邹容民主思想产生的背景。(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邹容的主要主张,并简要评价。(9分)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试题解析】(1)据材料“1901年夏天,邹容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自费进入东京同文书院学习,由于参加留日学生的反清宣传,1903年被迫离开日本,回到上海,1903年5月出版《革命军》,鼓动国民‘驱逐住居中国中之满洲人,或杀以报仇’”,结合所学得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革命运动的兴起;据材料“知‘平等自由之大义’、有‘政治法律之观念’……仿行美国,参照中国性质立定宪法和其他法律,……全国无论男女,皆为国民。均有‘军国民’‘承担国税’‘效忠新国家’的义务,国人的‘权利均由天授’,国家不得‘侵人自由’,必须保护‘各人权利’,如果政府‘干犯人民权利’,人民‘即可革命’‘更立新政府’”得出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邹容对西方社会的研究等。

(2)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革命之前,须有教育,革命之后,须有教育”得出发展国民教育;据材料“‘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而‘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就‘不可不革命’,……建立‘自由独立’的‘’,‘一国之政治机关,一国之人共司之’,‘所有国家权利与各大国平等’”得出暴力反对封建政府和西方列强的统治;据材料“于各省中投票公举一总议员,由各省总议员中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又举一人为副总统,各府州县,又举议员若干”得出实行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据材料“‘军国民’‘承担国税’‘效忠新国家’的义务,国人的‘权利均由天授’,国家不得,侵人自由’必须保护‘各人权利’,如果政府‘干犯人民权利’,人民‘即可革命’‘更立新政府’”得出理清国家与国民间的权利与义务。第二小问评价,从积极方面而言,据第一小问进一步分析得出,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传播了西方政治学说;据所学得出为民国政权建设提供政治构想;从不足之处而言,据材料“鼓动国民‘驱逐住居中国中之满洲人,或杀以报仇’”得出具有狭隘的民族观念。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革命运动的兴起;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邹容对西方社会的研究。(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2)内容:发展国民教育;暴力反对封建政府和西方列强的统治;实行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仿行代议制民主;理清国家与国民间的权利与义务。(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3分)

评价: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传播西方政治学说);为民国政权建设提供政治构想;具有狭隘的民族观念。(6分)

相关专题 毕业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