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幼儿的话语不该被充耳不闻

vikey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vikey”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幼儿的话语不该被充耳不闻(共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幼儿的话语不该被充耳不闻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幼儿的话语不该被充耳不闻

在一所幼儿园观摩教师讲授“浮力”的课程时,笔者看到这样一幕师幼沟通的情景:教师准备了塑料泡沫、水盆等材料,问幼儿如何让物体A从河的一边到另一边去。此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以及丰富想象力的培养。幼儿争先恐后地表达各自的想法,“让A飞过去,给它一对翅膀”“直接把A扔过去”“找船把它带过去”,等等。但是,教师对这些答案都不置可否,也没有给幼儿解释的机会,只是再次询问“你们还有什么办法”。没有幼儿想到用塑料泡沫,无奈之下,教师引导道:“老师有一种很好的办法,你们想不想听?”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想”。接下来,教师开始进入预设的下一个教学环节,将物体A与塑料泡沫绑在一起,放在了水盆里,开始讲授浮力。

这种情景在日常集体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很多教师有时会刻意引导幼儿说出符合自己教学预设的声音,对幼儿的话语充耳不闻,个别比较严厉的教师甚至排斥、压制对高度固定化教学产生威胁的.言行,以使这种高结构高控制的教学达到所谓的完美。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马拉古兹在瑞吉欧不仅创造了闻名世界的“幼儿百种语言”,同时探讨了“倾听幼儿百种方法”,他认为“基于幼儿视角的倾听是幼儿与成人鸿沟之间的重要桥梁”。其后继者瑞纳尔迪将“倾听教育学”界定为“倾听是一个主动式动词,要给以解释并赋予信息一定意义,以及对被倾听者进行评估”。当代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倾听他人的声音是学习的出发点”,他指出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课堂”,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课堂”。然而,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杜威批评的单项式倾听--幼儿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知识的局面依然广泛存在,影响着教育品质的提升。

幼儿纯真年幼,尚不能很好地对教师“察言观色”,加之想象力活跃、好奇、好问的年龄特点,使得幼儿经常会有一些稀奇古怪、异想天开的问题和想法,给出教师“非期望答案”。教师唯恐不能很好应对,为避免尴尬或有损自身形象,以及担忧影响教学进程,故意选择装聋作哑或淡化处理。

一位教师就曾经对笔者说:“幼儿话很多,说话有时东一句西一句的,经常莫名其妙地提出一些问题,如问螃蟹为什么横着爬,很多问题我哪知道,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很难回答。”与预定知识、技能无关的话语不被接受,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使得幼儿本体的意义世界无人问津,这是残缺、畸形的教育。幼儿蕴含的好奇、求知、热情、探索以及生命的灵动随之磨灭,这是陶行知批评的“死读书”的变异与复活。

台湾教育家欧用生曾说:“教室中的语言很重要,不管说话、对话,甚至是不经意的叽叽喳喳声对教学都有意义,教师要仔细聆听,并敏感地回应。”教师应善于把握教育契机,跟随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言语中挖掘优秀的教育素材,引导幼儿开展一些探究性的主题或方案教学活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与幼儿展开对话性合作。从积极生命体的人性发展,民主和谐精神的养育出发,教育领域应积极建构基于协商、互生、对话的倾听式教学模式。

倾听的教育是对幼儿生命权利的尊重,是遵循主体性原则下师幼之间精神默契的体现,是脱离教育功利主义转向幼儿本真生活世界的复归。教师对幼儿的倾听质量直接制约幼儿主动参与、发起课程决策的程度。从教学角度而言,教师对幼儿话语的充耳不闻会导致课程的封闭化、单向化、成人化、知识化、预设化、固定化,阻碍课程的生成与创新。幼儿园课程应是开放化、生活化、经验化、多样化、动态化的,而教师对幼儿及时地认真倾听则是生成、回归幼儿园人本主义课程、鲜活动态课程、多样化经验课程、特色化园本课程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报》8月27日时松/文)

篇2: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幼儿不举手就是不动脑吗?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幼儿不举手就是不动脑吗?

积极举手发言确定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孩子能大胆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和学生们交流,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而且对知识的掌握有较大的帮助。

经常听到有家长这样对孩子说:“记住,多举手!”“你这孩子,真笨,上课老是不举手“老师提问题了,要马上举手!”“我明天要问老师的,你有没有举手?”可能有绝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积极举手发言,认为只要孩子积极举手发言,这表示他(她)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学习成绩一定会不错。

但不举手的孩子就表示他就不动脑筋了,就不聪明了,我觉得这绝对不是的.

我在教学中发现,通常胆小内向的孩子不太举手,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不太举手,情绪不佳的孩子不太举手。这些孩子你能说他不动脑筋、不聪明了,不!绝对不能!!他们有些也是学习的姣姣者,但由于他的个性或某些因素改变了他们的表现,这些孩子往往知道问题的答案,却不敢回答或不想回答,他们有的怕答错了被别人笑,有的觉得不举手挺好的,反正自己也知道这是为什么?确实,有时,老师把不举手的孩子叫起来,他也能把问题回答的相当精彩,可见,并不是不举手就是不动脑筋。

《新纲要》颁布后,更突出了幼儿的主导性地位,教师只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在很多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都是在自己的观察操作过程中,经过老师的适当指导,从中掌握知识的,新的教学理念下,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动手操作能力更强了,创造想象能力更惊人了,合作交往等能力更一层楼了,彻底改变了以前的填鸭式教学,满灌式教学,和一问一答式教学了,因此,有些孩子一次教学活动下来,举手发言不多,但知识能力掌握的却也不错,要说他不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是,他能把想法与自己旁边的同伴交流,这也很不错呀!

有些家长一味的要求孩子多举手,从家长半日活动观摩中,很多家长就一直盯着自己的孩子举手,有些甚至还时不时的提示自己的孩子举手。孩子很遵命,只要老师一提问题,他条件反射似的举手,但每次都答非所问,或目瞪口呆,不知要答什么,这样的孩子也很多。

要培养好一个优秀的孩子确实很难,“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觉得教育引导孩子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怎样才能做到“活而不乱,管而不死”是我们每个孩子的父母和老师所共同思考的,共同努力的,不举手不是不动脑筋只不过是一次小小的发现,相信还有更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篇3:混与不混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面对“混龄”,我们“混”的是年龄段,“不混”的是教育目的。本学期,我们为了让孩子在幼儿园接触到更多的朋友,创设了“大区域活动”——打破班级,让幼儿园所有的小朋友都可以同时参与。但是由于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都不同,教师的准备不充分,第一次活动时幼儿之间频发冲突,较大影响了游戏质量。

小班的幼儿在游戏初期往往无意识、无目的,以独自游戏或者平行游戏为主,只对搭的动作感兴趣,而不在乎搭出什么,建构作品的结构比较简单;而大班的`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建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搭建技巧,会使用辅助材料,并能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件有场景、有情节、较为复杂的高质量作品。

因此,我们在第一次活动后尝试调整,先小范围地混龄——一个小班、一个中班、一个大班混合,让孩子们事先熟悉另外两个班级的孩子。活动前,三个班的老师各自在本班向幼儿交代今天活动的内容,让幼儿有心理准备。小班的老师告诉幼儿,和哥哥姐姐玩,要征求哥哥姐姐的建议。中班的老师告诉幼儿,多爱护自己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可以和哥哥姐姐一起玩,但要学会爱惜别人的作品。大班的老师告诉幼儿,自己是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和大姐姐了,要主动和弟弟妹妹玩,多包容他们。

篇4:其实不特别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我们班有个叫徐祥的小朋友,从他入园开始对他的教育就让我特别头疼。对老师提的要求,他只有一分钟的热度,让他坐坐好,一扭头,他能满教室跑起来;让他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一会儿就有小朋友来告状:“老师,徐祥打人了!”……

一天午饭前,我正带着孩子们玩“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徐祥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想像你那样做!”

我心想:这小子又要和我干起来了!我问他:“为什么?”

他摇摇头说:“就是不想!我就是不想和老师做一样的动作!”

我想:如果强行拒绝他。他一定会对游戏产生反感,不知又要惹出什么乱子来!于是,我灵机一动说:“那好!徐祥你就和老师做不一样的动作吧!”游戏又开始了,徐祥做的每个动作都和我不一样,而且反应特别快,我拍手,他跺脚;我做小狗的动作,他做小猫的动作……慢慢地他游戏兴趣上来了,和我以及其他小朋友融在一起了!

这给我一个启发,对于这个孩子如果总是采取强制性的教育,可能进一步压制孩子的天性,从小就强化他的逆反心理。于是,我以后与他接触时,对他的一些言行开始采取缓一步的`态度。其他小朋友坐着.他偏要站着,我不制止他,反而对他说:徐祥现在不想坐下来,那徐祥就先站一下吧!站了一会儿,他看其他小朋友都坐着,一个人有点孤单,悄悄地又坐了下去。

经过一段时间,徐祥对我和其他小朋友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感到了老师对他是友善的,他也越来越愿意和老师亲近起来。

通过对徐祥的教育,我觉得要善于发现和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不能随便武断地给孩子下定语,也许换个方式我们会发现那些特别的孩子其实一点不特别。

篇5:不挑食的好孩子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不挑食的好孩子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小班的孩子年纪小,所以老师总会对他们多进行一些照顾,不过,在老师们看来,吃饭总是幼儿园小班一件头痛的事情。孩子们在家里任性惯了,这个不吃那个也不吃。一顿饭老师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们吃下去。

浩浩是挑食孩子中很特别的一个。因为他脾气特别倔,说不吃就不吃,一点点也不吃。今天吃猪肝,看他的样子估计又是一点也不吃了。

我这个老师做得还真无耐,让孩子吃点东西他说不吃我就妥协了。今天我决定要再试一试。

“浩浩,今天我们吃一块猪肝好吗?就吃一块。”

我都有点低三下四的。

“不吃,我咬不动的。”

“今天的猪肝是汤里的,一定能吃得动,而且猪肝是补血的,吃了你的小脸会红红的哦。”

“可是吃猪肝我会吐的。”

“我们再试一下嘛!”

我都有点哀求他了。

“我不吃!”

我真的是黔驴技穷了。虽然说有“软硬兼施”两种方法,刚才“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但估计他只会含泪“就范”,甚至于“号啕大哭”来抵抗。想想孩子心情不好,吃啥也不长肉啊。看来我真的要放弃了!

转念一想,我又想到了一个对策。浩浩不是一直把我当他的朋友嘛,时常跟他妈妈说:“老师是我的好朋友。”还要带着小饼干跟我分享。

“浩浩,我不想跟你做朋友了,猪肝很有营养的,你一点都不吃怎么会健康。”然后我不说话就走了。

孩子们都吃得差不多了,我也准备带孩子们去散步。浩浩走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吃半块行吗?”

看来他是真的有点动摇了,我决定坚持立场。

“你自己觉得呢?”我自顾自带着小朋友准备散步。眼睛偷瞄到他慢慢走回座位,拿起勺子把剩在碗里的猪肝放到嘴里,用力嚼了几下吃掉了,并很快的放好碗跟了上来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我吃完了,你还是我的好朋友吗?”

我对他微笑着说:“那当然!”

他也开心的'对我笑了。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差异,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我那一句看似平常的“浩浩,我不想跟你做朋友了”,一定在浩浩小小的心里掀起了小小的波澜,他不愿失去我这样一个朋友,不想失去和我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最终,浩浩放弃了自己的坚持,愿意尝试自己内心里原本深深拒绝的东西。把老师和孩子放在天平的两端,在平等、尊重和友谊的基础上,孩子和老师都会获得一种较快乐的情态。

篇6:不能做的背后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不能做的背后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在以前组织孩子们活动时,我总是关注“不能做”的事情。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在组织孩子们接火车。在走之前,我问孩子们一连串问题:“能使劲跺脚走吗?能推人吗?能蹦着脚走吗?能走出队吗?…………”我以这样的方式提醒孩子们以达到规范其行为的目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能。

孩子们知道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却不能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我想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孩子们形成“关注负面”的倾向。上课也好,游戏也好,我总将目光集中在那些总是“做错”的孩子们身上,指出他们哪里做的不对,这使得孩子们逐渐成为“挑毛病”的好手,永远盯着别人的错误。

我意识到了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不能老抓住孩子的弱点批评。这样会造成他们的自卑心理,不易培养孩子的良好的'性格。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改进自己的方法。在孩子没有遵守规则时,用温和的眼神提醒,尽量不点名批评孩子。不当着孩子的面说错点,在孩子耳边悄悄提醒。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肯定的眼神,为她伸出大拇指,告诉孩子老师喜欢她。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刻反省自己,有哪些细节对孩子产生了无意的伤害,有哪些细节对孩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自己的教学方法,摸索出一套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篇7:小白为何不喜欢我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小白为何不喜欢我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那是我从中学调入幼儿园工作不久的一天早晨,由于主班教师有事,所以由我负责到幼儿园门口接待孩子。小自由妈妈送来幼儿园,可到了大门口,他怎么也不肯进来,我赶紧上前迎接,他这才勉强进园。或许是他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老师,所以不肯进来?我猜测着。但之后连续出现的同样情景否定了我的猜测。那以后又有几次,小白走到了幼儿园大门口还是不肯进来,最终都是由妈妈强行把他抱到活动室里来的。

我一时不明白小白为什么不愿上幼儿园,为此,我和主班教师都找小白谈心,并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原来是小自觉得我这个新来的老师不太喜欢他。所以产生了不愿上幼儿园的念头。

我为什么会让小白产生这样的.感觉呢?为了寻找答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特别留意小白。渐渐地,我发现他是一个既活泼好动又非常敏感的孩子,比如早上来园时,他看见我在接待别的小朋友而一时没有注意到他的到来时,他就会不高兴;在幼儿园一日生活过程中,他经常是一会儿跑到盥洗室,一会儿跑到活动室,推推这儿,摸摸那儿。当我直接批评他时,他就会不高兴,有时则会装着听不见,有时还会用眼睛瞪我,朝我出粗气。我逐渐意识到,问题确实是出在我身上。因为我刚从中学调入,对幼儿的发展和教育尚缺乏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更不甚了解小白的个性特点,很多时候会像对待中学生那样对待小白。以后,我努力地学着观察和了解他,学着以适宜的方式与他互动。例如,我会经常拉拉他的手,摸摸他的头,蹲下来和他说说话,慢慢地,我们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变得亲密了、融洽了。小白走到幼儿园门口不愿进幼儿园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

“小白事件”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深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首先得系统学习有关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理论,深入研究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然后运用适宜的方式与孩子互动。我决心从早晨见到孩子的第一面开始,以真诚的微笑对待每一位孩子,让他们感到温馨,感受到老师的爱。在工作中我要做到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学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以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而成为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成为孩子最喜欢的老师。

篇8: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我不想上幼儿园!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我不想上幼儿园!

寒假结束了,幼儿园陆续开学了,有些孩子因为不想上幼儿园又开始哭闹,假期综合征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病”,让家长们头疼不已。

开学几周后的一个早晨,我刚走进园门,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我不去,我不去”的哭闹声,是哪个孩子呢?回头一看,原来是班里的小峻。他哭得像个泪人,双手死死地拽着姥爷的腿。小峻是一个插班的孩子,寒假前刚来小班一个月,但性格活泼、开朗,很快就适应了,不知是不是因为假期综合征的原因而哭闹。我上前询问,姥爷无奈地说:“不知怎么回事,最近这些天他在家总是说不想上幼儿园。”

“可小峻在幼儿园表现很好呀,和小朋友也相处得挺好,只是午睡时在床上翻来覆去,总想去厕所……”见我和姥爷在一旁说话,小峻的哭声渐渐小了。我笑着对他说:“小峻,咱们先到教室里去,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咱们慢慢说,好吗?”小峻这才和我回到了班上。

于是,连着几天我对小峻进行了仔细观察,发现午睡时他想上厕所的情况更明显了,由以前的几次逐渐发展到差不多10分钟就要上一次。班里的另一位老师也说她看午睡时也有这样的情况,但老师以为他是想逃避午睡,所以好几次都没有准允。

我想不能任由事情这样发展下去了,孩子在家午睡也有这样的现象吗?于是我同小峻的妈妈进行了交流。原来小峻在家午睡时要闻一张固定的小毯子才能很快入睡,加之受假期综合征的影响,更加不想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没有了小毯子,他觉得很不安,因此就频繁地想小便。但由于老师的不理解,孩子心理上更得不到安抚,便形成了恶性循环,害怕午睡,甚至害怕上幼儿园。

探寻背后的原因

研究发现,很多孩子在1~3岁时会出现恋物现象,这和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关。父母,尤其是母亲,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依恋对象。但很多母亲因为要重返工作岗位.不能一直陪伴孩子,这时孩子本能地从其他人或物品中寻找新的安全感,就出现了对物体的依恋。一般来说,孩子依恋的是一些柔软的物品,如小毯子、棉被、枕头、布娃娃或其他绒布小动物等等。孩子从熟悉的环境到了陌生的环境,安全感缺失,依恋物上熟悉的气味和触感类似于亲人的抚摸、拥抱,能够安抚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对于小峻来说,自己的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就用哭闹、不上幼儿园的方式来表达。而从家长处了解到,平时只要小峻一哭闹家人就会满足,这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强化。加之在幼儿园老师对小峻的关注度不够,因此小峻和老师还没有建立起很好的依恋关系。

如何转移孩子恋物的行为

对某些物品产生依恋是孩子心理发展中比较正常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这种行为会逐渐被更为成熟的行为取代。只要情绪、行为等发展正常,这种依恋对孩子发展并不会产生严重影响。但如果表现出过度行为,应该怎么办呢?

◎接纳孩子对安慰物的依赖行为

不要刻意限制孩子,因为这会更多地强化他的行为,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了解到小峻的心理需求后,我们请他把家里的小毯子带到幼儿园,以减轻他的.紧张焦虑。情况有一些好转之后,试着让小峻尝试去掉小毯子独立入睡,但可以不按集体常规准时上床。当孩子能够比较安稳地独立入睡后,再尝试着帮他去掉小毯子入睡。

在此期间,班里的三位教师与小峻经常进行个别交流,给予他更多的关爱,以建立亲密友好的师幼关系。

◎重在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很多时候,父母忙于工作而疏忽了对孩子的关照,尤其是对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满足,才导致了孩子对某些物品产生如此的依恋。由于假期重返幼儿园,孩子面临分离焦虑,家长应对孩子有更多的耐心,给他更多的情感满足。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父母要多陪伴孩子。为此我们向小峻的妈妈提出了一些建议。

坚持陪孩子一起入睡,睡前给他唱唱歌、读读书、讲讲故事,让他感受到家人一直在身边。

多让孩子结交朋友,与几个小伙伴建立固定的关系。给他们提供一起游戏、出行的机会和场所,让他有同龄人相伴。

经常与孩子聊天,尤其是聊聊他担心的事。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和他谈论他担心的事情,如离开家、独自上幼儿园、生病等;也可以和孩子谈论安慰物带给他的积极感受,使他领悟到自己可以慢慢克服害怕情绪。

给予孩子不断的鼓励。孩子和安慰物分开一小会儿就给予表扬,且慢慢延长与安慰物的分离时间。

经过家园的共同努力,一段时间后小峻在午睡方面有了明显好转,由不愿意上床,到愿意上床坐着,逐渐到能与同伴一起按时午睡,小便频繁的现象也得到了改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当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抵触、对抗、生气、哭闹等情绪和行为,这需要成人更加细心的关注,同孩子建立可信赖的关系,从而帮助他重新建立安全感。

篇9:不要让幼儿心中情感的天平失衡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不要让幼儿心中情感的天平失衡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昨天我班各个小组在区角活动时,靠窗户的小组忽然传来了哭声。我赶紧过去,原来邱诺涵小朋友和王子衡小朋友因争抢玩具,王子衡小朋友推了邱诺涵一把,邱诺涵就委屈地哭了。

了解了实情后,我赶紧为邱诺涵擦眼泪,好言安慰:“邱诺涵,乖,不哭了啊!”

“不,就不,他打我了,我也要打他!”邱诺涵不依不饶,就是不听劝,还一个劲地要求打他。为了引笑一个再打哭一个,我是怎么也不会这样做的。可是又怎么办呢?

邱诺涵哇哇大哭着:“老师你打他,你打他!”忽然,我不知怎么想的,就脱口答应道:“好,好,我打他,你不要哭了好吗?”

王子衡是一个活泼、好动、调皮的孩子,一听说我要“打”他,就向着我扮着鬼脸,我招着手示意他过来,他先是不过来,后来来了,我悄声告诉他:“不真打你,我只拍拍手,你配合一下。”

我把王子衡揽在怀里,故意用身体挡住邱诺涵的视线,我一边拍着我自己的手掌,一边故意喊道:“看你再调皮,老师打你。”

王子衡却笑着喊道:“没打着,不疼,不疼!”身后的邱诺涵“噗嗤”一声笑了。我一看她笑了,就赶紧松开了王子衡。

我把两个孩子又叫到跟前,拉着他们的小手说:“你们俩以后不要再吵了,好孩子应该是好朋友,我们还要评谁是好孩子,学期末还要发奖品呢。”

两个孩子齐声地说道:“老师,我是好孩子!”我笑着刮了一下两个人鼻子:“孩子不应该吵架。老师看看你们以后的表现吧!”“嗯嗯!”两个小调皮又去一起玩耍了。

“小**”平息了,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邱诺涵的不依不饶、非得让老师打欺负她的孩子的这一想法让我陷入深深地思考。孩子认为自己“吃亏了”,非得找回、补回这种“吃亏”的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孩子每次只能沾光,不能吃亏的现象,在生活中我也经常看到。如有的孩子和小朋友在一起踢球,别的小朋友把他绊倒了,比如摔流血了,他就要跑过去,专门把刚才把他绊倒的那个人绊一下,我对他讲了道理:说大家都在踢球,大家没有人故意把谁绊倒!他不,他必须要绊一下别人,心理才平衡。

课下,我对这样的孩子作了家访、调查和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做父母的不恰当“呵呵”造成的。

例如,0---3岁的孩子在刚学会走路时,一不小心摔倒了,哇哇大哭起来,做父母会说:宝贝快站起来,都怪这个地板(台阶、路面)我们打地板!打地板!做父母的会用“打地板”等类似话语将问题的责任抛给外界。

再例如,当孩子第一次被恶意推搡,就是所谓的“被欺负”时,父母的态度是气愤地,是不同意的,是暴怒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就成了有些父母的座右铭。父母下班回家看到被伤得很深的孩子时,会对孩子的母亲或者爷爷奶奶的'态度不和平地抱怨。

孩子被欺负了,家长怎么做呢?

接纳宝宝情绪。事实上,孩子之间的冲突,其实也是孩子正在学习如何成为社会一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自我保护的机会。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你的拥抱。

家长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的天然榜样,在孩子面前,家长更需要注意自己的处理方式和言行。研究表明,根据父母在解决孩子之间冲突的方法的不同,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无意识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敌对想法;另一种是教会孩子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避免再次发生。很显然,后者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尤其建议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你自己的心疼、气愤,甚至是“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发泄在宝宝身上。比如有的家长会训斥宝宝:“白长这么大个儿,连那么个谁谁都打不过!”或者“他打你你不会打他吗?”等等,这些话都是坚决要禁止的。

这种时候宝宝最需要的是家长的的抚慰。给宝宝一个温暖的怀抱,接纳他的情绪,倾听他的委屈,并且在宝宝平静后,教会他如何保护自己,引导他自己处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要让幼儿心中情感的天平失衡。

篇10:妈妈说我不乖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妈妈说我不乖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眨眼间寒假结束,新的学期就开始了,孩子们的表现真的非常棒,简直是出乎我的意料,本以为孩子们会像以前新学期开学时一样,哭哭啼啼的,没想到,我面前的孩子都是那么的淡定,还会有礼貌的和我说早上好,孩子们真的长大了。在自主游戏的时候,我看着孩子们,他们会和自己的伙伴一起讨论自己过年的时候去哪里玩了,自己过年的时候收到的红包和自己的新年礼物。看着孩子们在那畅聊,我真的不忍心打扰他们……

在上课的时候,突然发现沃浩挺这个小朋友隔5分钟就去上厕所,我觉得很好奇孩子怎么可能会隔5分钟就会有小便呢?后来我跟随着孩子来到了厕所,还是是尿了,可是尿的并不是很多。后来和家长进行了交谈,家长说孩子在家根本没有这回事啊,孩子在家小便很正常。第二天又关注到了这个孩子,这孩子一样不管是在是在游戏的时候还是在上课的时候,还是在吃饭的时候都很会小便,时不时的就会去小便。起初我只是认为孩子在家呆的时间长了还没有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但是一天中午我在管孩子午餐的时候孩子突然和我说老师我眼睛里有眼泪,起初我以为是那个孩子在欺负他,我问了他们桌的孩子都没有人欺负他,我问了孩子孩子不肯说,我就叫孩子擦掉眼泪告诉孩子不要哭。孩子回到了座位继续吃饭。我就去看了旁边的孩子,突然孩子又叫了我:“老师我有眼泪水”,我觉得很奇怪,我就把孩子叫道了旁边,我问孩子,你是怎么了为什么会流眼泪水,是哪个小朋友欺负你了吗?孩子摇摇头说:“小朋友没有欺负我。”我接着问孩子那是不是想回家了。孩子继续摇摇头。那你是怎么了呢?孩子含着眼泪告诉我:“妈妈说我在幼儿园不听话,妈妈不喜欢我。”我听着,我又问孩子:“妈妈经常在家这样说你的吗?”孩子点点头说:“妈妈经常说我在幼儿园里面不乖。”后来我安慰孩子叫孩子去吃饭,告诉孩子只要你在幼儿园里乖乖的妈妈肯定会表扬你的。孩子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不管我怎么劝孩子孩子还是在那默默地流泪,只要孩子一静下来孩子就会想起妈妈说得话,孩子就会流泪。

我想孩子是不是的上厕所,是不是的流泪都和妈妈经常说孩子在幼儿园不乖有关,孩子心理有太多的压力。这个孩子身上承受着一些这个年龄段孩子不乖承受的'压力。我把这件事也告诉了孩子的家长,告诉孩子的家长不能在家一味的批评孩子,孩子更多时候需要我们家长去表扬孩子,有的时候孩子做错了是该批评,但是每天都对孩子说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不乖,像这个孩子内心存在着太多的压力,家长又是不是的给他压力,孩子在静下来得时候就会经常想着想着,多想了孩子内心就会有阴影了。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我会对孩子多加的鼓励,和家长配合一起让孩子健康快乐的生活下去。

篇11:别请康康他不乖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别请康康他不乖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每个星期的第一天,第一节课就是我们班的白板课,每次到了白板课,小朋友都很兴奋。吃完早餐,小朋友们都到门口排队了,“老师,张俊康又在挤我们”“康康,怎么又开始有小朋友告状了,你又没有好好的站队啊?”康康听到老师这样问他,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到了白板教室,小朋友都陆陆续续的去拿垫子了,康康跟在其他小朋友的后面又开始碰碰前面女孩子的头发,转过去和男孩子假装奥特曼打来打去,一刻也不停歇。

今天的故事开始了,是《欢欢和闹闹》,小朋友都被故事鲜艳的色彩和动态动画吸引了,康康也被故事吸引住了,聚精会神的盯着屏幕看。瞧康康那认真的样子肯定也在考虑两只小田鼠为什么会碰到一起。看康康随着故事的情节发展脸上变化的表情,应该也在体验两只小田鼠分开后孤单的情绪。在老师开始提问后,小朋友们积极的开始进行讨论和回答。康康却什么动静也没有。不一会儿,康康又开始坐不住了,动动小屁股,拉拉自己的.鞋子。忍不住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话。

进行游戏活动了,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用白板笔在白板上点来点去就能完成有趣的游戏,当老师的问题出来后,孩子们开始争先恐后的举手。看康康在举手,我想康康肯定想要来试一试,可是康康刚才没有认真听讲,并且康康是新小朋友,也不知道会不会操作。但是我还是想要康康来试一试。当我点了康康之后,小朋友们开始“哎”的一声把手放下了。康康拿过笔后,试来试去就是点不好,小朋友都开始着急了,康康也开始着急了,小脸涨的红红的。我也开始着急了,见到此情况,我马上请小朋友来帮助了他,当游戏完成后,康康并不是很高兴。很失落的回到了座位上。“小朋友都要认真的听老师讲故事哦,这样才能完成任务,如果不认真就什么都不会哦”康康听到我这样说,很快就坐的端端正正了。第二轮游戏开始了,康康又举手了,我想这个时候请康康来,肯定能增加他的自信心,让他刚才失落的情绪得到缓解。“老师,你别请康康,他一点也不乖”“是啊,老师,请我吧”“那小朋友说说,康康为什么不乖”“他经常排队推我们”“他喜欢讲小话”“他还拉我头发和衣服”康康听着小朋友有这么多的控诉,开始还笑嘻嘻的,后来慢慢的把头低下来了。“其实,康康有很多优点的。康康是这个学期新的小朋友,对你们都还不是很熟悉,很多小朋友的名字都不知道,他很想和你们在一起玩,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办,所有有时候排队碰到你们了,上课和你们说话了,那是因为他很想和你们做好朋友,就像欢欢和闹闹一样,康康也想要好朋友,不想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康康,你说是不是啊?”康康肯定想不到老师这么了解他所想的。点点头说“是”。“康康昨天还帮小朋友收盘子呢,还有帮小朋友搬椅子,也喜欢经常帮助老师呢,每个人都需要伙伴,你们都需要,你们应该和康康一起玩,帮助康康。”小朋友听到老师这样说,都不出声了。“康康,想不想有好朋友?”康康低着头,腼腆的低下了头,搓着衣角。“想要好伙伴,那就要和欢欢闹闹一样,不要总是吵个不停,要好好的相处,排队的时候不能故意去挤别人”“现在,小朋友想要把做游戏的这个机会给康康吗?”小朋友们都齐声说“好”康康很高兴的上台了完成了游戏,小朋友给予了他热烈的掌声。

“欢欢和闹闹最后有没有在一起?”“小朋友猜一猜,他们在一起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还会不会吵架?”“大家都需要朋友,没有朋友就会很孤独,小朋友都要友好的相处,互相帮助”。

“不乖”的小朋友总是会有因为很多原因才会“不乖”,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及时的通过一些途径来帮助幼儿,这样幼儿才会健康的成长,快乐的学习。

篇12:童心如花不染纤尘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童心如花不染纤尘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今天早上,我在门口接孩子,我和往常一样把孩子接过来交给引导员老师,并把接送卡发给家长。可是8点15分了,我班英君小朋友还没有来,我握着手中的接送卡,眼巴巴地望着校门口的通道,正焦急等待时,只见英君的妈妈领着英君过来了,但是英君好像往后拖着身体不愿往前来,妈妈就使劲地往门口拉着拽着:“快走,老师都等急了,听到没有?快!”

看到此景,我赶紧跑过去,英君妈妈对我说:“老师,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这孩子不听话,就是不愿来。”我惊奇地问:“君君,怎么了?小朋友们都在等着我们呢!”英君看到我边哭边喊:“我不上幼儿园,我不上幼儿园!”我赶忙蹲下身,搂过来,一边给她擦泪,一边说:“君君,听话,君君是最听话的孩子了。给老师说说,你为什么不想来?”刚擦去的眼泪,又在君君脸上挂上了,她撅着小嘴说:“老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我一愣:“没有啊,老师很喜欢你啊?”“那为什么昨天我举手几次你都没让我回答问题呢?你却让萌萌、佳佳他们回答?”

哦原来是因为这个,昨天讲故事时,我看到佳佳、萌萌等几个小朋友不专心,故意提问了他们几个问题。当时君君确实是多次举着小手,我也考虑过是否提她,心里认为君君肯定能够回答出来,但为了唤起佳佳等孩子的注意力,也就没有提问君君。没想到喜欢表现的君君却在心里有了“一丝的伤感”,认为老师不喜欢她了。

究其原委后,我连忙道歉:“孩子,是老师错了,因为我看到佳佳、萌萌等小朋友啊没有我们君君乖啊,就提问他们,来让他们听话啊,老师心里没有不喜欢你啊!下次,老师一定会再像以前提问君君,好不好?”

听到了我的道歉,懂事的孩子到是有点羞涩了,那脸蛋真的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啊,羞涩地露出了笑容,还在我的脸上轻轻地亲了一口,临进校园时君君又不放心地说道:“老师,说话算话啊!”于是,我伸出手指和她齐声说道:“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能变!”

君君终于高高兴兴地进去了,我心里轻松一下,但这件事对我的感触很大,童心如花,不染纤尘!对孩子我们不能应付,更不能疏忽。不管什么情况下,多小的事,都要认真对待,都要留心孩子的表现和心理需求。哪怕是一个平常的.抚摸,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表扬赞美的话语,都可能影响一个孩子一天甚至一生的心情。 教育就是纯洁心灵的塑造,美好情感的熏陶,才智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尤其是幼儿教师悉心呵护,爱心体贴、专心工作、精心培育!教师是孩子的楷模,粗心的过错,也要勇于道歉,你惹哭了,你也要引笑。

童心如花,不染纤尘;笔刻岁月,爱意情深;痴心培育,几缕柔情;动了师情,暖了童心。

篇13:不要让孩子被网住了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不要让孩子被网住了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在“互联网+”时代,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等新媒体有着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放任鼓励孩子使用。家长认为学习使用微信等社交工具可以扩大孩子的社交圈,APP应用也可以辅助他们的学习,况且移动互联网技术也是未来时代的发展趋势,使用新媒体设备还可以激发孩子对信息技术的探索兴趣。于是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家长坐在一边翻看着手机,孩子在旁边也在摆弄手机家长在一起谈笑风生,一群孩子则拿着手机或平板在一旁玩得不亦乐乎。就这样,手机等移动设备就逐渐成为孩子“迷恋”的“玩具”。另一种则是严格禁止孩子接触任何新媒体设备。他们认为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设备会给孩子的眼睛等造成很大的伤害,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会给没有辨别能力的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而且一旦孩子“触网”成瘾之后,则很难戒除。因此,他们将孩子与网络完全阻隔开来。

其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成为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互联网设备也逐渐成为未来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必备工具。现实生活中幼儿接触与使用新媒介的状况已超乎我们的想象。2015年,“儿童与媒介”调查报告显示,幼儿园学生的手机接触率为91.8%,平板电脑的接触率为83.4%,电脑的接触率为80.6%,接触和使用手机等新媒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尽管如此,英国心理学家西格曼博士指出,政府应颁布法令禁止9岁以下的儿童接触电脑,因为儿童过早接触电脑会影响到智力发育。我国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也认为“9岁前不要让孩子单独‘触网’”。真实的生活经验与直接体验是幼儿获得社会认知的重要方式,幼儿特别需妻通过现实生活世界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而不是通过电子媒介中片面的、虚拟的和碎片化的世界。因此,对于幼儿使用移动智能终端,我们不是简单地阻隔而是正确引导。

首先,持开放的态度,同时加强监管指导。网络新媒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谈网色变”,对孩子“触网”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为避免受网络负面信息的熏染,父母干脆直接让孩子与网络“隔离”,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其实不可取。当身边的同伴都在谈论和使用手机游戏或社交工具时,孩子会感觉与他们之间有“隔离”而难以融入同伴群体,而且网络本身有着丰富的信息与学习资源可供孩子选择与使用。

其次,不能让孩子单独“触网”。可以允许孩子使用手机等新媒体,但一定是在父母或成人的监管与指导下而非他们单独使用,这种监管指导本身也是一种对孩子的陪伴。当孩子的认知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其独自使用网络新媒介时,通过父母的陪伴或共同使用,可以监管孩子的使用方式与过程,同时还能让孩子获得一定的新媒体知识,如教孩子如何发邮件等。

第三,做好内容的筛选与时间控制。内容良莠不齐与无法控制使用时间是家长反对孩子使用网络最主要的理由。父母应该从一开始就给孩子选择合适的有教育意义的媒体工具和应用软件,积极引导孩子学习使用,从而形成探索的兴趣。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如规定只能在周末使用,而且只有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才能使用,每次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也就可以较好地解决孩子网络“上瘾”等问题。

通过成人的正确引导和控制,孩子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学习与游戏,并逐渐形成一定的媒介素养,从而既能科学地“触网”,又不被互联网给“网”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