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开场白

血狼斩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血狼斩”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光荣与梦想开场白(共1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终于读完了《光荣与梦想》。这本书是去年3月在南大附近的一个有品位的书店买的,陆陆续续地读,一直到昨天晚上才读完。一是书太厚,二是时不时地因为工作或学习忙碌而停下来,好在坚持着,总算是读完了。

刚当记者的时候,Mr Zhou就叫我去办公室问话,诸如“爱读书吗?”“都听过哪些电台?中央台?新疆台?香港台?台湾台?美国之音?……”还好,不是面试,我顺口就回答了,有一说一,他看上去比满意。后来,他提到了一本书,名字叫《共荣与梦想》,这个我没看过,以前也不曾听说过,但这个书名就这样沉淀在了我的记忆中。

去年终于在书店碰到了这本书,虽然价值68元,但看到封面上的话:“用最短的时间最全面、最深刻、最本质地了解美国。”我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了。

本书的作者是威廉・曼彻斯特,美国记者兼作家。《共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出版发行与1973年,从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一直写到1972年的水门事件,勾画了整整40年间的美国历史,内容十分丰富。

该书对这一时期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历届政府中统治集团的内讧和两党的勾心斗角等等,都写得绘声绘色。对近40年来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一直到流行的衣饰发型、音乐电影、美语中的时髦词汇等,都有广泛的评述。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运用新闻报道的特写手法,根据大量的美国报刊资料和采访材料写成,对了解美国当代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幕情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 正因为此,这本书在1979年在大陆首次出版后,对一批国内新闻记者的写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至今仍然是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排行榜名列前茅的“五星级”图书,累计出版了160多万册。

读完这本书,你也许会明白,什么叫大手笔,作者截取美国历史上40年最波澜壮阔的一段,忠于事实,徐徐道来,纵横捭阖,举重若轻,将大事件与小事件,国情与民情,历史卷轴与风俗人情鲜活生动地展示出来,令人赏心悦目。

---------------------

断断续续看过威廉・曼彻斯特写的美国断代史――《光荣与梦想》,书很厚重,字体也小,内容有趣而繁杂,而且其中有很多媒体的言论,感觉对于目前的工作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本书语言流畅,是一本翻译很成功的著作,每天看一些,时间一长,居然也看了几百页,现将读书过程中的点滴感悟拿来与朋友们分享。

大陆的历史书很多其实近于演义,大学时候还很喜欢读××大传,××史类的书,这些史书的特点是,一是全是帝王将相的“相斫史”,二则内容近于小说,远离历史真实,三是脸谱化人物,做史者眼中只有黑白俩色。但曼彻斯特则不然,这本书虽以美国总统的更迭为主线,对四十年间历届政府的两党政治纷争和具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大事都给予特别的关注;但也对普通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如流行的衣饰发型、音乐电影,学校枪击,工人、退伍军人和黑人的群众斗争等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书中内容是根据大量报刊资料和采访材料写成,翔实可靠,真实严谨,没有那么多的为尊者讳的矫饰与迷雾,不偏袒不掩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真实的人;书中的伟人也不再是一副秉天地之正气毫无人味的样子,即使伟大如罗斯福,固然睿智,具有很多美德与修养,可只要是人,总难免会有些小缺点,这样的作者,这样的政府给予他写这些缺点的自由。

当我们站在这样的时间点上重新审视从1932年到1972年的40年间的`美国历史,我们无法仅仅将其视作太平洋彼岸一段远去的回忆,当改革走过三十个年头,当经济危机之剑高悬,当今天的中国也面临失业、经济危机、罢工、童工、矿难等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重读当日的美国吧:

“1932年6月,美国东北各名牌大学毕业生在拼命找工作了;那时连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曼哈顿六号大街某职业介绍所招聘300人,实有5000人来应聘”,那些创造了60年代繁荣的美国人无法不在30年代仅仅为了面包而努力工作;

“作家路易斯??阿达米克亲眼见过,竟有些十来岁的女童工要从黎明到黄昏,不停地看管30台宽式织布机;在布鲁克林区的“血汗工厂”里,15岁左右的童工每周只挣二元七角八分。女工每周工作 50小时,报酬是二元三角九分。”当今天的人权组织带着人性的光辉指责亚洲的“血汗工厂”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它在曾经的美国是如此的合理又合法;而当我们对今天的A股深恶痛绝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纽约证券交易所行情牌上的股票价格,只等于1929年的 11%;投资者的损失达740亿元”;“西弗吉尼亚州的医院要病人保证交医疗费才收”, 同样在西弗吉尼亚州,“统一煤炭公司第九号矿井爆炸,活埋了78人”,“富人脑满肠肥,大众饥肠辘辘”“这边是悲惨万状的地狱,那边一条马路 之隔就是一座座灯火辉煌的高楼矗立于凄然的月色之中。这些高楼是权力的顶峰,全世界的大部分财富就深锁在楼底坚固的地下库房里。”,“在60年代的某个时候,即使红灯亮了,他也直闯过去;药剂师把药给拿错了;有一个纽约妇女得到通知,要她交付她从来未打过的越大西洋通话的电话费,她拿起话筒要抗议,却听到电话里有小提琴演奏的声音,原来一家唱片公司 的电线和她家的串线了。”“看来什么事都越出了常轨”。更严重的是“那时美国人好像完全看不到未来的发展”……这还是电影中充满梦想的国度吗?透过曼哈顿高楼闪烁的灯光,好莱坞璀璨的星光与自由女神的希望火炬,真实的美国姗姗而来。

但美国有远见的先辈没有止步,没有彷徨,他们带着梦想继续前行:“罗斯福在《全国复兴法》中规定:工人有“组织和通过他们自己选择的代表进行集体谈判工资的权利”;不得限制工人加入自己选择的工会作为受雇条件;雇主应遵守总统批准的有关工资、工时等 规定。”;“1945年,杜鲁门总统曾经亲自出席了一次国会联席会议,要求制定一项全面的医疗保险计划。”;“1966年7月1日,美国16万名在医院就诊的年老病人得到了医疗补贴的资格。”;“约翰逊提出的计划还有:与心脏病、中风、癌症、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公路广告牌、废弃汽车场作斗争。”……当我们赞叹今日美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良好的大学教育,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完善的金融监管机构,发达的工会组织,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税收制度和富足的物质文明的时候,我们回过头却发现,即使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上也是崎岖坎坷,甚至血泪斑斑。但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一旦开始,就如车轮滚滚向前,无法停息。美国如此,中国也无法脱离这个历史规律。

篇2: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这部美国叙事史读来不像寻常记忆中历史书的枯燥乏味,布满一条又一条时间线,是如小说般的情节跌宕。读罢后,心中是疑惑、震惊。

震惊这竟然是美国,震惊强悍如美有这样一段低迷、黑暗、迷茫、脆弱的时期;疑惑这样的美国历史怎么叫做了“光荣与梦想”,究竟何来的光荣,梦想也不过是奢求。正如威廉·华兹华斯在首页所言“那如幻的灵光逃到那儿去了?那光荣与梦想,如今到哪儿去了?”对美国,情不自禁有了理解。

从一开始补偿金远征军游行开始,阶级性显露无疑——生活优越的,事不关己;死里逃生的,水深火热。为了逃避责任显示出冷漠、自私,在铁铮铮的事实面前编织谎言。那就是实打实的“一战”老兵身份,被诬陷为想要不付出劳力、白白分一杯羹的流浪汉;那就是一群“胡闹”的制造**分子。即使胡佛心中犹豫,麦克阿瑟代替他下达命令:士兵们对老弱病残的“远征军”进行打击镇压,伴随着催泪弹大量投掷、军棍劈头盖脸的砸下,河岸边的远征军流浪者们的营地是一片火光。这一群,只想要取得本属于自身利益的人遭受到如此的待遇。麦克阿瑟时候却并未受到严重的惩罚。在股市崩盘、大萧条盛行、到处都是失业的流浪汉时期,胡佛依然发表演说表示如今大部分美国人都过着衣食富足的生活,美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政治家就可以和阴谋家、权术家画上等号了。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就职可谓临运而生、临危受命。期初,所有人都不看好这个因小儿麻痹症变成跛子的总统。他是真正想要为那些失去所有希望的农民、工人、中下层阶级的民众们做出改变的。他上任后,推出连续的法案,却因为高等法院的保守派思想,最终一一被否决。经济慢慢有了起色,道琼斯工业指数也重回三位数,大家的钱袋鼓了起来、孩子们又可以重回学堂。社会上对罗斯福的批判却愈演愈烈,评论家大骂他的假面、媒体新闻指责他无所作为。舆论下的事实弥足珍贵,民众的双眼却是雪亮。即使共和党拥有在罗斯福努力下活跃起来的经济中聚集起来的多出一倍的竞选预算,即使有众多信徒的库格林与天才般的魔鬼休伊·朗,罗斯福依然以1100万票的差距力压竞争者。因为他无时不刻放在身边的电话随时接受民众的`抱怨、解决他们的问题,因为他每一次亲和、温暖的炉边谈话通过电波送到每家每户,因为他的政策都是真真正正为了穷人的利益,大家将他视为黑暗中的唯一昼光。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人民的上帝。

起伏是天命的注定。一切渐渐复苏,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而命运追弄,一场飓风来袭。来得这样突然、来得这样猛烈,甚至在其到来的三天后,其余地区的人全然不知晓这件事。太多的工程需要重建起来。情况,雪上加霜。偏偏这个时期,希特勒踏上征服欧洲之路。难免孤立派坚持要“自扫门前雪”,休管欧洲“瓦上霜”,四面环海洋的美国有天然的海洋屏障。若不是罗斯福的坚持,大美没有今天——空袭的力量将是致命的。日本的珍珠港偷袭让坚决反对罗斯福决定的人也立马闭上了嘴。也许只有在挨打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备无患,没有错。然而,这场偷袭下美国损失严重。只有几艘外出的航母“幸存”。罗斯福悲愤交加,“我们的飞机竟然摆在地上被摧毁了!摆在地上!”它们,这样被造出来,这样被炸成碎片。全国进入备战状态,战火一触即发。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否是生不逢时,留给他的永远是接踵而至的难题,他不得不收拾一个一个“烂摊子”。罗斯福也许真是派来的使者,他的及时出现是力挽狂澜的勇士。即使每一个决定遇到的阻力不断增加,他从未有过动摇——坚信自己的正确、坚信自己的努力、坚信自己能成功。他是个并不高大的“跛子”,他是个屹立不倒的巨人。再大的灾难,他都镇静面对,仿佛一座山。他是生而逢时的,他是应难而生的问题终结者。没有他,没有今天的大美。因为他,抓住了这荣光、这梦想。

篇3:光荣与梦想征文

100多年前,英国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00多年前,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80多年前,日本在南京展开了维持一个星期的血腥屠杀……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开展,在中国探索的道路上一深一浅地慢慢移动。

19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高举“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两面大旗,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的概念介绍给当时的年轻人。在当时,《新青年》的诞生可以说像一道惊雷,在中国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然而前景并不乐观,有许多绊脚石在前面未知路段等着他们,林纾先生的《荆生》和《妖梦》,狠狠地批判陈独秀、蔡元培、钱玄同、李大钊、胡适等人,《荆生》其中的三个书生:皖人田其美,影射陈独秀;浙人金心异,影射钱玄同;新归自美洲的狄莫,能哲学,便是隐指胡适。另一篇小说叫《妖梦》,写某人梦游阴曹地府,见一所“白话学堂”,门外大书一联云: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甚么东西。校中有三个“鬼中之杰出者”:校长元绪,明显是影射蔡元培;教务长田恒,影射陈独秀;副教务长秦二世,则又是指胡适。某人进得学堂,至第二门,匾上大书“毙孔堂”,也有一联:禽兽真自由,要这伦常何用;仁义太坏事,须从根本打消。

不过他们并没有因为林老爷子写的这两篇文章就放弃,但紧接着传来的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更是火上浇油,这个惊天炸雷,五四运动就轰轰烈烈地火速开展,“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标语,充分说明青年对国家的热爱,一个人,一个民族,倘若没有强力支撑,倚仗人家的饶恕和帮助的恩惠才能生存,这是何等的卑微无耻、不能自立的奴才。

这剂药方,在路上了,新文化运动仍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救国方案。在这些思潮发端地的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相当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再加上中国人学习西方屡遭失败的事实,一系列因素使得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疑问。

民众有觉醒,国家才有希望,先辈们探索了一个多世纪,找到了这个药方,所有幸福都要付出相应代价;如果没有,那一定是有人替你承受了这代价,一个世纪前,他们多方探索,终于找到了一张救国药方。他们实现了光荣与梦想。中国就像一个孩子,喝下了这剂药方,它开始治愈中国落后的制度,送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时代。

他们实现了他们的光荣与梦想,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篇4:光荣与梦想征文

马兰,这是个神奇美丽而有关荣的地方,是第一朵“蘑菇云”升起的地方。首任司令员张蕴钰曾说过:马兰的历史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那段历史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段光辉灿烂的文字。

这到底是一段怎样的历史?有怎样波澜壮阔的故事?徜徉在马兰的中心马路,面对两侧的文化宣传画帖,我虔诚地寻找着历史的踪迹。

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历史的见证者,我看到了让历史波澜壮阔的.弄潮儿——

聂荣臻:共和国元帅,中国尖端科学技术和“两弹一星”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者。

张爱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两弹一星”事业的主要领导者。

还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声震耳鼓的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钱三强、陈能宽等等,等等。

历史呀,请记住他们,也请记住那些光辉的日子——

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这些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9月18日,在表彰大会上,江泽民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

在“两弹一星”研制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成为全国人民,成为我们莘莘学子,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力量源泉。

新世纪已经到来,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人类正经历着一场全球范围的新科技革命,社会、经济、军事等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未来的接班人,祖国在等待我们成为新世纪科技事业发展的先锋力量。

面对“两弹一星”的元勋们,我们要知道,他们的学识、他们的智慧,都是在理想和勤奋的心血中浸泡出来的。他们从小就成绩优异,理想远大。

“两弹一星”元勋中,王希季在小学毕业时获得昆明市小学生会考第一名,靠奖学金就读中学。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就预先被西南联大录取了。

程开甲读三年级的时候,数学天赋被激发了,他开始跳级学习。在数学上,他毫不费力地将圆周率背诵到小数点后的60位数,还将1到100平方表倒背如流。

彭桓武从小学时起一直到中学、大学,乃至投入工作以后,都被称作“数学战场上的长胜将军”。

黄纬禄院士这样建议我们:要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愉快地进行数学学习,因为这是一种智力体操。这种智力体操锻炼得好,将受益无穷。

同学们,请牢记先辈们的谆谆教导,让我们努力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

我们是一个敢于梦想的民族:从导弹、原子弹,到人造地球卫星,到今天的载人航天飞行———我们的强国之梦从不曾停歇!

我们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从郑成功、林则徐到董存瑞、黄继光;在没有硝烟与战火的和平年代,从“两弹一星”的功勋们到今天以杨利伟为代表的和平时期的新英雄———他们仍然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前仆后继!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昔日梦想,终于成了光荣,光荣又孕育着新的梦想。我们的强国之梦、飞天之梦,将在我们,以及我们的一代代人的传递接力中,飞翔得更高更远。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期待!

篇5:光荣与梦想征文

为期十天的军训在汗水与泪水的交融中完美结束了,回忆其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到了别样的骄傲、光荣——

金色九月,骄阳洒遍了整个校园,摇曳的树枝渲染了生命的蓬勃。哈,军训开始了。烈日下,一列列整齐的步伐打破宁静。操场中,一张张坚毅的脸庞汗水涔涔。遥遥望去,校园中的三十七个班声势浩大,英勇豪迈,构画着不屈的色彩。烈日当头,骄阳似火,只能燃烧我们的汗水,不能燃烧我们的意志。秋风飒爽,吹散了军训的烦闷和枯燥,带来了天高云淡,带来了神清气爽。

和我们在一起的还有我们校园的大片的柿子林。金秋里,可爱的柿子在成熟,在坚守,在等待收获的喜悦。我们亦在成长,在等待着。我们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坚守着二十六班的光荣和尊严。我们相信:有我们在,二十六班永不落后;有我们在,二十六班的光荣永存!

此时,我由衷感到了什么是身心俱惫。但我相信再痛再苦都能忍得过,吃得消,再烦再难都能耐得住,行得通!我能撑得住!有时候脚跟发麻,但挺一挺就会过去;有时候手指发痒,但忍一下就不再难受;有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准是我看表次数多了吧。有时候真的太累了,累到感觉希望渺茫,心情失落,但一想到二十六班的荣誉,最后一定收获颇丰,结果一定很精彩,其过程怎么痛苦我都能坚持得住。我们有激情战胜酷暑;人群拥挤,我们用团结战胜燥热。训练留给我们精疲力竭,我们却依然排列出方正团队;训练带给我们腰腿的疼痛,我们却依然坚持洒下不屈的汗水!

这些汗水一点一滴成为了我成长的足迹、记录,这是我胜利的象征和不屈的见证。坚持,坚持!一天天就在这个信念中缓缓流过。期待,期待,一天天就在这种憧憬中重生。经历了风雨捶打,我终于坚强了起来,自信了起来。白天训练了一整天,晚上用温水泡泡酸胀的双脚,带着对家乡的想念,怀揣着远大的梦想,进入香甜的梦乡。

就这样,到了第十天的阅兵式。三十七个班,每个人流的汗水与泪水,在这一刻都得以凝聚,在这一刻得以升华!阅兵台上,每个人都步伐矫健,英姿飒爽地缓缓走来。算起来,每个班只有一分钟的展示时间——这一分钟是一个班艰辛的缩影,虽然仅仅一分钟,但却汇聚了十天的精华。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我们展现最美的一面,将汗水和泪水化作青春的脸上最骄傲的笑容。这笑脸超越了梦想,写满了光荣。而检阅台上敬爱的老师们热烈的掌声,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

军训后,我感悟很多。我们明白,我们的拼搏与奋斗,汗水与勤劳,都在铸就我们的未来。不畏艰辛地向前才可以战胜学习上的挫折,战胜人生的困难;团结合作才可以成就一番大的事业;集体生活的拥堵教会我们谦让与互助,才能有未来更好的秩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出苦寒来”是军训的体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是军训的结果。幼苗不经历风霜洗礼,怎能长成参天大树;雏鹰不经历狂风骤雨,怎能飞上万里苍穹;溪流不经历颠簸流离,怎能交汇于浩瀚大海。而年少的我们,不经历艰苦磨炼,又怎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我经历了由幼稚到成熟,由软弱到坚强,由烦躁到沉稳。我们磨练了意志,品尝到了磨难的苦涩。这是我一生难忘的经历,让我快速成长起来。我相信:只要时刻像军人一样,铭记军人的精神,坚持军人的秉性,永保军人的光荣,美好的梦想一定会插上腾飞的翅膀!

篇6:光荣与梦想征文

十年足以沧桑,十年融汇了太多回忆和变迁。每当我们追溯以往,总会有很多的感慨。这十年,有过辉煌,有过挫折,但我们未曾骄傲,更未曾被困难吓倒。我们始终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邮政的明天会更好。

底, 西峡邮政作为河南邮政大家庭的一份子,与电信分开,开始了独立前进的征程。然而,刚刚抬起的脚是那样的沉重,大家望着破旧的大楼,看着本子上算出的一笔笔债务,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心里的忐忑在所难免。但畏惧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为了自己的明天,西峡邮政局的员工明白:脚步越沉重,脚印才越清晰,这种奋斗才越显出生命的辉煌。

于是,大家从忧郁的心情中走出,望着西峡蔚蓝的天空,仿佛心里也开始放晴。人们开始忙忙碌碌地工作,日子一天天过去,虽然偶尔会有一些困难,但大家齐心协力,咬紧牙关,渡过了一道又一道坎儿。一年,两年,三年,渐渐地,大家发现工资也慢慢涨了,日子越过越踏实了。

省市局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着县局的发展,就好像父母永远都放不下孩子一样。他们欣慰县局拼搏得来的成绩,他们更为县局的发展殚心竭虑。一次次的实地调研,一次次的开会座谈,他们充分了解体会县局的难处,为县局出谋划策。他们出台的一项项方针政策就像黑暗中的灯塔一样,为夜航的行者们指引着方向。有成就必有失误。对于县局的失误,省市局虽然也会生气指责,但他们给予更多的是宽容和谅解。因为他们的所有愿望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生活得更好。

就这样,大家在省市局的搀扶下,沉着气稳稳地走着。十年间,国家的改革变化让人应接不暇,世界变化的速度似乎越来越快,但西峡邮政人并没有慌乱阵脚。大家时刻不忘“开拓创新,勇争一流”的企业目标,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时刻牢记省公司“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以加快发展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敢于改革,敢于尝试,函件,集邮,保险,速递,发行,零售,电子商务,各个专业都取得了丰硕的业绩。

有业绩必有邮政人的努力和付出。西峡邮政的每一点进步都与员工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各个部门和支局都攒足了劲,努力工作。大家的愿望只有一个,那就是客户满意、社会称赞、员工自豪。可以说西峡的每一个角落都印有邮政的足迹,洒满邮政人的汗水。

就拿邮递来说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辛苦活儿。在多山的西峡,复杂的地形给投递员特别是乡村投递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和不便。但我们的投递员不喊苦,不喊累,常年默默奔波在西峡的每一个村落。不管是日头高照、热浪袭人的夏天,还是寒风呼啸、白雪皑皑的冬天,当人们都猫在屋里享受空调和暖气不愿出门时,我们的投递员在西峡的各个街道和村落里来回忙碌着。很多投递员的感人事迹被大家竞相传诵,他们的工作受到了父老乡亲的肯定。郭玉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今年37岁,身材瘦小,长相朴实憨厚,从事投递工作已经12个年头。他的服务范围是丁河镇的9个行政村,约6850人。投放路线全程约70公里,山高路险,蜿蜒曲折,遇到雨雪天更是难以行走,但郭玉武从不延误每一次投递。20xx年的一个酷暑天,他为了给一位村民送特快专递,不顾腿上的疮痛,一瘸一拐地走了1。5公里的山路,硬是把邮件准时送到了该村民手中。这样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他不但准确及时投送报刊、信件,而且时刻关注村民的需要,及时提供帮助。他为了帮助蝎子坪村王老汉家的贫困局面,用自己辛苦挣来的工资为他家定了一份《农村百事通》,并向王老汉推荐书中种植黄姜的方法。王老汉试着种了700多黄姜种,在郭玉武的耐心指导下,第二年秋天王老汉家收获了1000多元。这件事轰动了全村,人人争相订阅《农村百事通》。一份细微的关心感动了全村,一个小小的善意开发了一个市场 ,正是了解了大伙的需求,投递员郭玉武做了一次次成功的营销。

每个员工只要取得成绩,不管多少,局领导都会十分开心。尽管在工作上采取高标准要求,显得有些严厉,但领导们对员工们的生活与工作则关心得细致入微。局领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仅严格执行省公司的“三保证三关爱六落实”政策,还根据本局情况,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调动大伙的积极性。不仅如此,领导们平易近人,待大家如兄弟姐妹般,丝毫不摆架子。就在去年的冬天,一场大雪之后,为了防止积雪给大家的工作造成不便,局长便不声不响拿起扫帚扫起雪来。大伙看见了,也都一个个放下手头的活儿,加入了除雪阵营。院子里热闹起来了,大家扫着,说着,笑着,玩着,仿佛忘记了一切烦扰,空气里似乎也充满了浓浓的暖意。这种亲如一家的感觉,相信谁都铭刻在了心里。

大家拧成了一股绳,越干越起劲,结果自然是硕果累累。终于有一天,有人说,咱们该把家装修一下了,咱不仅要服务水平一流,也要社会形象一流啊。这一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与支持。于是不久,一个崭新的西峡邮政展现在大家面前,那座破旧的大楼则作为一种记忆,留给了昨天。洁白的墙壁,干净的地面,美丽的花草,这就是我们热爱的新家。

现在的西峡邮政焕发着青春的力量,她始终追随着河南邮政前进的脚步,每个人都以身为河南邮政大家庭的一份子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但我们不会自满,更不会骄傲。我们始终牢记着河南邮政“业务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规范、基础设施健全、信息技术先进、经济效益稳定、社会形象一流”的宏伟目标,本着“开拓创新,永争一流”的企业精神,兢兢业业,为我们河南邮政共同的理想奋斗着。

要说什么是现在最让我们挂心,那就是专职营销队伍建设。大家都深知它对于邮政的未来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内部选聘,社会招聘,我们层层筛选,到现在已经有了一支优秀的团队,并从中涌现出一大批营销精英,并取得了不错的佳绩。但我们心里十分清楚,我们前进的路还很长,并且曲折。但我们不会害怕,更不会放弃。实践,思索,学习,再加上省市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支持,我们相信,未来终是光明的。

前两天,跟我们的一位司机聊天,提到了工资的事。他立马激动起来:哎呀,这十年变化太大了。想当年,我一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块钱,哪像现在,呵呵,说完他笑了起来,咱们邮政局的发展是越来越好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年间,西峡邮政人从未停止过拼搏奋进的脚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会继续昂首挺胸,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和省局的方针政策,自强不息,努力为邮政的发展书写绚丽的新篇章。

篇7:光荣与梦想征文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

1949年10月1日,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20xx年10月1日,是祖**亲的六十周岁生日。

在人类60年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但中华儿女却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写下了中华五千年史上最辉煌最灿烂的一页。这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岁月,这是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像一条巨龙慢慢地苏醒了。现在旧中国已经建设成为了一个社会主义新气象的中国,我们的祖国已经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纯朴善良的中国人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小康生活。

新中国60年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创业史;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摸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史;是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伟大复兴史。60年的历史,起伏跌岩,波澜壮阔,大开大阖,荡气回肠。

60年里我们走过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崛起和繁华之路。我们经历了不平凡的大建设。我们的行动举世瞩目。改革开放的30年,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30年,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敞开胸怀,融入世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我们充分发挥了中国人的聪明和才智,既建设文明美好的家园,又为世界的和平和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首过去,我们豪情万丈,展望未来,我们依然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是伟大的祖国全面富强繁荣,我们还必须付出非凡的智慧和艰辛的努力与拼搏。

和着祖国一日千里的步伐前进,我们可以触摸到他那不可意志的激情,铿锵有力的心跳,我们感觉到自己身负重任,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和接班人。我们时刻准备着,随时准备听从祖国的召唤。为中华民族的史命而奋斗,向着梦想的未来而出发吧!

今天,我为祖国而自豪,明天,祖国为我而骄傲。

篇8:《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初次听到《光荣与梦想》这本书,是在罗振宇的节目“罗辑思维”中听到的。拿罗振宇的话说,这本书就是他们的镇店之宝。最近闲来无事,看了这本书,颇感有趣。这次调了其中几个片段,来谈一下我的收获。

众所周知,在战争期间物资供应紧张,所以美国人在这段时间里也实行了配给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让我来看一下吧。人们在实行配给制的过程中对糖、黄油、肉、香烟这些东西短缺尚可以忍受,毕竟战场上的部队和大量的人民需要这些东西。但是假发、割草机、纸张、尿杯、龙虾叉这些东西短缺却是大惑不解,这难道也是前线需要的战略物资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人民对这种奇怪的现象大惑不解,以为其中可能是存在大量内部交易、腐败等行为。好来才知道真实的原因——原来是平时生产这些小东西的工厂多数情况下都在为战争机器服务,所以战时不会生产像游船、龙虾叉一类的东西。这里插一句,从这个细微之处我们就能感受到当时美国国力的雄厚、科技的发达。一些平时生产边角料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竟可以满足军队苛刻的要求这是多么的令人不可思议。从这也可看出美国民间技术力量储备的雄厚。不知那些动辄就说中国赶超美国的人怎么看这个现象?不要忘了这还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个国家的国力无时无刻不在细微之处中体现。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来说,宏大叙事已经够多的了,我们也需要一些精致的小玩意儿来展示我们自己。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些小东西的库存呢?库存也应该会被清理的啊。其实这里真正的原因则是全国性的大动员必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例如当时全美91%的人口,也就是1.22亿,都需要发放”糖配给证“,不能指望发放过程中不出任何的纰漏,错误是难免会发生的。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洛杉矶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当地记者菲尔顿立刻赶到案发现场,确定受害者已经死亡,他就立刻前往受害者的住处。不过,他可不是为了去查找真相的。他一到地方,气喘吁吁地问房东:”能不能把死者的房间租给我?“房东摇摇头说:”我已经租给刚才过来的警察了。“由此可见当时的物资调配有多混乱。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计划经济是多么的不靠谱。一个系统越复杂,越不能依靠简单的计划行事。所以中国目前进行的经济市场化改革是绝对不会倒退的,市场化是一条必然的道路。

篇9:《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关于历史,我们能说的实在是太多了。就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历史?就足够写无数本皇皇巨著,发表无数篇大小论文。即便如此,这个问题至今还是很难说有任何的定论。就我本人而言,对历史的喜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可惜的是,我没有接受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在历史理论方面几乎就是一片空白。最近一两年里,通过读书,我从钱穆、黄仁宇、余英时还有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等人的著作中了解到这方面的一些只言片语。因此,对于这篇读书笔记,心里一直都忐忑不安、不敢下笔。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读《光荣与梦想》时的一些想法渐渐开始淡忘了、模糊了。心里终于着急起来,不管是思想还是谬论,还是赶紧写下来吧,反正也不拿去发表。

对于《光荣与梦想》这本书,套用一句俗话,可谓”如雷贯耳、闻名已久“了。我看书一向比较挑剔(主要是怕浪费时间),往往只读那些评价普遍很高、或已得到时间证明的书。读之前也一直担心《光荣与梦想》会不会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直到自己辗转买到这本厚达1000页的大部头,开始认认真真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本多么出色、多么精彩的历史著作。作者威廉·曼切斯特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广博的涉历,通过引证各种原始材料――谈话、评论、报道、甚至流言蜚语等等,展示了从1932年至1972年这40年期间美国社会各阶层、各方面演变的历史长卷。

《光荣与梦想》带给读者的不是乏味的流水帐、也不是片面的褒贬、更不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说教。《光荣与梦想》尽管拥有一个冠冕堂皇的书名,但是它的内容却大都关乎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尽管政治和政治人物不可避免地成为无数史书的主要部分,但是我始终认为社会本身才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光荣与梦想》通过对这40年间美国社会起起落落的描述,包括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相当忠实地把一个”原生态“的美国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所处教育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或被动或主动地读过很多批判美国和资本主义的书和文章。这些书大都叙述简单粗暴、结论武断、批判色彩过于明显,等我们慢慢从多个渠道了解到”真象“后,立即就会对这种教育和书籍产生极大的反感。我自己就发誓再也不读这种书,坚决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垃圾上面。现在想来,我们的历史教育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在时间面前,没有任何金科玉律是可以保证万世不变的。与其用那些预设目的的片面材料,还不如读读这本美国人的现身说法,效果反而会更好。《光荣与梦想》主要讲的也是美国的失败和问题,而不是美国的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优越,这也是符合美国记者的一贯风格。

《光荣与梦想》依靠大量原始历史资料、通过平实的叙述来讲述某个特定时代的美国及其社会。通过读这本书,我想我们对美国及美国人的看法将更趋于理性和平实。我们至少可以感觉到:美国既不是天堂更不是地狱,美国其实跟我们自己国家一样,有丑陋的一面,也有可爱的一面;美国人不是天使更不是魔鬼,他们中有坏人也有好人,大部分人和我们一样,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而努力拼搏。我们从许多研究型的书籍里也能够读到对美国及其民族性格的剖析和归纳。那些抽象的概括虽然不能说错,但也很难百分之一百正确,介乎一种”似是而非“的层面。读过本书,我们可以以一种平视的角度,从我们自身的生活和情感出发,来看待美国和美国人。

当然,《光荣与梦想》也不可能穷尽那段时期美国的所有事情,以及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所谓的全面,在书写历史时永远都是相对而言的,特别是一部国家史和社会史,它往往只能选取期间典型的,能够从中看出历史演变、社会变迁脉络或趋势的那些事件。同样,所谓的客观,对于历史来说也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一个历史学家、或者写历史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自己的爱憎。同时,记述历史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讲述一件事,它必然包含许多其他的目的在里面,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以史为鉴“.《光荣与梦想》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作品,但是对于我国现在陷入低潮的历史学来说,这本书至少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可供借鉴“的机会。

我国历史学的衰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实衰微的不仅仅是历史学,包括文学、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学科都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只有经济学一枝独秀,但近年来也饱受诟病。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在国家和社会急速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些本身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学科一时间跟不上社会变迁的步伐,满足不了人们已经改变的胃口和社会大众的需要。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的惯性、以及我们国家本身问题的复杂性,要解决这些”滞后“问题绝非一日之功。然而危机的另一面其实就是机遇,有了”大落“方有”大起“.就历史学来说,今天我们至少已经看到一丝曙光的出现。这一缕光明来自于我们从西方学者(包括华裔历史学者)那里借来的火种,重新点燃了那堆余烬,让它重新焕发千年的辉煌和骄傲。

要说我们的历史学,本不该是这样的,更不能摊上”先天失调“毛病。全世界各大文明体系中,中国人的历史观念最强。中国的历史资料也最丰富。除了人所共知的《二十五史》外,还有其他汗牛充栋般的史籍、野史、传记、笔记等等。甚至祖先祭祀时使用的那些骨骼、龟甲都雕刻着一个遥远时代的历史。这些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是我们追溯史迹、缅怀先人的精神寄托,更是我们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想想可怜的印度人吧!他们虽然名列”四大文明“之一,却因为不重视文字相传,现在只有靠《大唐西域记》这样的中国典籍了解自己的历史。相比之下,中国人简直是太幸福太幸运了。

近现代中国史学的衰微缘于”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的极端反动。这些盲目否定历史和传统的运动最终摧毁了传统史学(包括其精神和文本)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也割断了它流传的脉络,使那些优秀的传统由于被抛弃的时间过长而逐渐被人遗忘。近代以来,我们的历史学一概以西方为标准、以西方比附东方、言必称希腊,完全忽视了中西方大相径庭的发展路径和特色。建国以后,更是一切唯马列主义为马首是瞻。马克思列宁主义中那些缘于西方(俄国)历史的原则、标准、判断,成为裁断我们历史”剪刀“:这一段是原始社会,这一段是封建社会;这是进步的农民起义,这是反动的封建统治;这是先进的生产力,这是腐朽的封建上层建筑,如此等等。这种变相”全盘西化“的结果就是割断了我们的历史传统、肢解了我们历史的整体、混淆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将史学片面化和意识形态化,从而使我国史学走入一条死胡同,深陷困境而难以自拔。

我国传统史学并非没有缺陷可言。建国以来的史学研究也并非一无所成。但是,当我们把眼光放长远来看,以官修史学为主轴、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治史原则的传统史学确实面临着一个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转型的大问题。遗憾的是,建国后的”马克思化“并没有为史学转型带来多少积极的成就和经验。传统史学一向被人贬为”王朝的家谱“,而马克思化的史学也没有走向大众、反而成为宣传的工具和政治的玩物。其结果是导致史学在改革时代急速边缘化和国民历史素质的降低。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玩笑――世界上历史材料最丰富、历史传统最悠久、历史关切最深厚的民族竟然陷入无史可读、无史可治的境况。

我国史学的转机始于新世纪。掀起这次史学革新帷幕的是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为代表的海外华裔史学著作在国内的流行。《万历十五年》在国内的成功是空前的、带来的影响也是开天辟地式的。随后,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大批相似的作品、掀起了新一波的史学热。到后来,就有了易中天的”超男\"现象。《万历十五年》之所以流行,学者们可以得出无数条原因。但是作为普通的读者,《万历十五年》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一阵清风吹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不同的阅读享受。原来历史是可以这么写的?这是我读完《万历十五年》后最大的感慨。

有了《万历十五年》的铺垫,再去读《光荣与梦想》,那种强烈的冲击感已经削弱了很多。和《万历十五年》一样,《光荣与梦想》对于我们中国读者和治史者而言也是一种崭新体验和可能选择。目前国内繁荣的史学热背后,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西方史学著作的影响。这也许暗示着一个新的方向。不过表面的繁荣无法掩盖内心的苍白和空虚,仅仅靠西方的影响是不够,必须把这种影响内化为我们自己精神的一部分,和自己的传统融合在一起,以西方唤醒东方,以东方整合西方,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坚实的、长久的道路来。中国史学的未来必须构建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心理基础,必须融合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的精华,从而开辟一条新路。这条路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努力,包括学者乃至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这条路还需要时间和试验,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但是,只有走上这条路才能够让史学真正回归。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篇10:光荣与梦想作文

光荣与梦想作文

一年一度的篮球比赛拉开了帷幕,为了报上一届第一轮被淘汰的一箭之仇,所有队员都鼓足了劲儿,努力训练,就是希望让别的班俯首称臣,完成我们最后一学期的梦想。

在六(6)班与本班啦啦队的欢呼声中双方队员上场了,一眼瞧去,对方球员人高马大,看来嬴球不能靠身体,而是要靠本身的基本功与技术了。

只听“嘟”的一声哨响,球已被扔向空中,早已准备好了的我方队员吴枫纵身一跃,伸出巨掌,奋力一击,球不偏不倚正好落到在刘家辉的手里。他四周巡视了一番,便快速运球,跑过中场线,我的站位方向正好有一个空裆,刘家辉瞅准时机传到我的手中,本人接球,马上启动,到了篮下。对方球员见事不妙,飞快赶来扑防。我的球已出手,可对方球员刹不住车,还是与我撞了个满怀,我爬在地方,目不转盯地盯着球,只见篮球故意想和我作对似的,在篮筐上弹了几下,才慢慢掉了进去。我跃起身来,大声叫着,挥舞着拳头。

本班啦啦队也十分兴奋,他们大声为我们加油,挥动着自己做的`彩旗。这是,对方发球,但他们没有戒备我班突袭之招,球还没拿稳,就被我一把抓走,传给了刘家辉,刘不管三七二十一,接球就投,球从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进了!全场又一次沸腾了… …

第二节由女生来打,大家手感很热,连中几元,完成了任务。

第三节,刘家辉有如神助,投一个进一个,使本班扩大了领先优势。

最后一节,为了保存战果,我们采用了拖延战术,但不想防守有误,被对方连进几球,在最后的十几秒里把差距缩小到一球,“老奸巨滑”的刘老师赶紧叫了暂停,换上了个子很高有防守优势的“泰山”——严明明。严明明得球之后,为了不让对方抢到球,他干脆将球抱在怀里,结果,时间太长,又送给6班一个界外球。全场都寂静了下来,等待最后的结果。球传出去了,得到球的对方球员马上投篮,“咚——”,球打在篮板上弹了回去。“嘟——”全场结束的哨声响起。

今天属于我们!

篇11:光荣与梦想400字作文

光荣与梦想400字作文

在清末时,“东亚病夫”是中国的代名词,而现在,中国变成了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世界上再设一个国家敢侵略中国了。高兴之余,更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

宇宙,一直是人类想往的地方,据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尝试“载人飞天”的民族。早在明朝年间,一位石产的'飞天爱好者,就进行过一次悲壮的飞天实验。那次实验。那次虽然结果是惨烈的,但是却证明了中国人干预实现梦想的精神,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现在,飞天已不是梦想,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洒泉卫星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从此开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的名字从此为人们所知,时隔两年之后的10月9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再次将两名中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太空。而今年,“神舟七号”又再次把翟志刚等3人送上太空。

而刚刚举办的第29届运动会和“5。12”地震正证明了中国的团结。

这就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一定会让中国世人熟知,让中国更强,这就是梦想。

光荣与梦想都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一定会让五星红旗更加鲜艳美丽,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篇12:光荣与梦想读后感800字

从1932年罗斯福新政到1972年尼克松垮台,《光荣与梦想》生动地描述了近四十年的美国历史,涵盖了美国经济、政治、军事、娱乐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能让我们意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成为所谓的“天选之国”并不是一建国就有的,它也经历了种种的危机和矛盾,也有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和积怨,甚至濒临破裂的边缘,美国的发展历史为我国的现有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本。

首先,该书描述的并非是经历,而是人性,意思是说,作者威廉。曼彻斯特会站在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视角上去分析他的所作所为的理由和顾虑,正是他的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他们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罗斯福会有极度自负的时候,杜鲁门会因为女儿的受侮辱而大发雷霆,肯尼迪明知登月计划费时费力但是为了国家的脸面还是要进行。我们会意识到,每个人做出的事情和选择都是有限理性的,区别在于伟人会在关键时候坚持自己的理性不会轻易放弃,而我们容易轻信别人,变得随波逐流。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力,我们的事情才会最终开花结果。

其次,美国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都会感到似曾相识,的确,这正是在我们国家发生的现实。从青少年对现实的不满,对政府的议论,到中产阶级对老板和普通平民迥然不同的态度,再到上层阶级很多违法的事情,这些正是社会阶层进行流动和分层的真实体现。随着一个国家的快速发展,这个社会的结构会因为适应不了现实需要而进行解体,从而出现新的社会阶层。而当社会发展缓慢时,阶层出现固化,人民不满情绪增加,矛盾会大量出现,这个才是考验一个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时期。人们都希望用一个简单的思路或者方法去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他们会对残酷的现实感到愤懑和绝望,政府需要做的是引导社会的舆论和思想,不能让别有用心的人对社会不满情绪进行误导,削弱社会结构,造成社会混乱,同时还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最后一点令我忧心的是,作者提到的大学生教育的问题,读起来让人不寒而栗,大学生在象牙塔里养成了良好的怀疑态度和研究方法,但是进入现实社会却要求这些学生放弃自己的怀疑态度去接受现实的条条款款,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在60年代的美国有很多青年人对现实感到绝望,沉迷于、性交、暴力等事情,形成了所谓的“嬉皮士”一代,还有大量的青年人加入了分裂势力,如穆斯林的“黑豹党”等,青年人对现实社会的反抗严重削弱了整个社会的活力和潜力。因此我们在大学生教育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他们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充满希望而不是绝望,否则学生群体的不断庞大一定会对社会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教育不能当做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不能被宗教化,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学生教育,让学生真正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抱有功利的心态去追求“成功赢家”的人

篇13:光荣与梦想读后感800字

掌握大权的政治家,在需要做出重大决断时,往往会涉及到某些高深精奥的专业知识。学者们固然可以提供专业意见,政治家据此而做出正确的政治决策,仍然是一种极为可贵的领导才能。罗斯福总统就拥有这种能力。当时人评论罗斯福说:“他好像是一个配电盘、一个变压器,其他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由此而传播。”

罗斯福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大萧条最为深重之时出任美国总统。他招集了专家学者们组成智囊团。但是,在罗斯福看来,大萧条并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场深重的社会危机。在当选总统的那天深夜,罗斯福对儿子说:“过去我只害怕火,现在我害怕做不好总统。”后来,他在与一位朋友论及大萧条时,他又漠然地表示说:‘如果应对大萧条不利,自己就是最后一位美国总统了。’言谈间,颇有几分破釜沉舟、以性命相搏的意味了。

罗斯福应对大萧条的良策:就是发挥政府的力量,抑制商界豪强,扶助贫苦大众。

工会组织也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开始发展壮大的,谈到这一点时,作者特意强调说,罗斯福并不愿意看到工会力量的壮大,总统先生提议通过的相关新政法令,本意是要用政府的力量为工人们争取权益。然而,当时有一位名叫刘易斯的工会领袖,有一双比鹰隼还要锐利的眼睛,意识到这些法令的模糊规定,正是壮大工会的天赐良机,刘易斯通过组织一系列规模浩大的罢工运动,迫使大企业向工人们做出让步,就好像是强迫猛虎吐出了嘴里的猎物。那些强盗大亨们的忿恨暴怒,可想而知。也的确如此,在对抗罢工的过程中,大企业不惜重金,购买军火,招募私人武装,并且悍然对工人们使用武力,造成了许多血腥事件。书中评论说:“那是一段悲惨岁月,资方的恐怖手段染红了劳工史。”

虽然如此,我们从书中的相关细节中也可以看到,无论是资方的大亨,还是工会的领袖,尽管彼此怨恨,但还是保持着理智。例如说,密歇根州州长墨菲在决心用武力镇压一次工人罢工之后,却给刘易斯打了一个电话,询问他的意向。刘易斯怒吼连连,表示说,要用自己赤裸的胸膛迎接警卫队的子弹。然而同时,暴怒的刘易斯又可以微妙地暗示说,墨菲州长的祖父肯定会谴责州长的决定的。墨菲的祖父是在一次爱尔兰的起义之后被绞死。后来,墨菲对工人做出了让步,阻止了事态的恶化。我们相信,墨菲州长的克制,不仅仅是因为怀念自己的祖父,而更可能是出于对政治形势的综合考量。

美国钢铁公司的董事长泰勒特意与夫人一起去拜访刘易勒,主动做出和解的表示。

按理说,罗斯福政府在对抗商业菁英们的搏弈中,与工会组织是有共同利益的,但罗斯福政府也并不是无保留地支持工会,而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灵活的态度。或者会支持工会,或者也会谴责刘易斯先生。

美国人似乎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工人们用罢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是正当的;企业大亨们把自己不赞成罢工的意愿表达出来,也是正当的。既然如此,虽然没有人愿意发生血腥惨剧,但血腥惨剧的发生就是很难避免的了。幸好在这个问题上,所有的人都没有完全失去理智,终于能够达成妥协,才避免了更大悲剧的发生。

自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流行的观点往往不赞成工会的作用。但是,这本书并不是用经济学家的理论来观察美国社会的。所以,我们看到,新政时期的工会运动,与二战之后美国黑人争取平等的运动颇有相似之处。最高法院承认黑人与白人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然而,种族歧视者仍然可以公开表达自己的偏见。甚至有白人凶手残忍杀害黑人,却可以逍遥法外。在南方,迎合种族歧视者的政治家固然要承受来自美国政府的强大压力,却仍然可以保有足够的民意支持,维持自己的政治前途。而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很大程度上与工会领袖刘易斯很相像,用抗争的手段,为追随者们争取拥有一片安身立命之地。

但是在黑人运动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偏见、更多的不宽容、更多的仇恨。那么,会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某一个团体为了争取正当权益的斗争,却得不到其他团体的理解,在斗争中,情感战胜了理智,失控的斗争必然会加深社会的分裂。相比于新政时期的工会运动、二战后的黑人运动,时期的反战运动难道不是一段更为惨痛的经历吗?

罗斯福的许多新政法令,往往在最高法院不能形成多数支持,不得通过。总统先生愤怒极了。后来,总统从司法档案的故纸堆里找出一条法令,允许为每一名年迈的大法官配置一名助理法官。那么,罗斯福就可以安插自己人充任助理法官,从而在最高法院形成多数支持了。

这种作法,是用不正当的手段侵犯了司法权,违背了美国政治的基本原则,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罗斯福甚至遭到了党内伙伴们的强烈反对,提案失败了。本书的作者极为崇拜罗斯福,但在这件事上,却明确地指出,罗斯福的这个作法是完全错误的,没有任何可以为之辩护的余地。

所以,我们看到,尽管美国社会有许多独特之处,但它也与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拥有一个共同点:只有坚持这个社会上所有人都认同的道德原则,才是维持社会凝聚力的最重要保障。

相关专题 开场白光荣